在坦桑尼亚最大医院之一阿玛纳医院设备最先进的实验室里,福克斯•穆巴瓦拉(Focus Mbawala)仍在用简易的显微镜诊断疟疾,尽管他身边有先进的设备。

自从这家由中国出资援建的疟疾防治中心2010年11月开业以来,一台捐赠的电脑、冷冻设备和一台扩增DNA的聚合酶链反应机一直原封未动。

阿玛纳医院位于达累斯萨拉姆市伊拉腊地区,该院负责管理疟疾防治中心的穆巴瓦拉表示:“关于如何操作这些机器,我们得到的指导非常少。”2009年,他参加了由一些中国医生组织的5日速成班,但由于他们的英语水平有限,这一课程几乎没有任何用处。

他拿起一包一次性医用手套说:“我读不懂包装上的中文,我甚至有点害怕它们。”

不远处,1万份中国捐赠的抗疟药物复方磷酸萘酚喹片(ARCO)已经在角落里放了近两年时间,上面满是灰尘。这些药尚未开封,还有几个月就要过期了。

阿玛纳医院首席医疗官默沙克•施梅拉(Meshack Shimela)表示:“复方磷酸萘酚喹片是最近才引入坦桑尼亚的。这种药很有效,但没有进行相关试验,证明在幼童身上使用是安全的。”这家防治中心仅收治5岁以下的患者。

自2007年以来,中国已在非洲设立30家疟疾防治中心。根据一项政府计划,由中国企业向这些中心捐赠设备和药物。每家防治中心的成本估计在50万美元左右。

美国西东大学(Seton Hall University)全球健康研究中心(Centre for Global Health Studies)主任黄延中(Yanzhong Huang)表示,中国的医疗援助专注于重塑中国医疗服务品牌和促进中国医疗产品的出口。

他表示:“用一位卫生部官员的话来说,中国的医疗援助应‘不仅服务于中国的外交政策,而且还应作为‘中国和受援国经济发展的纽带’。 ”

参与政府计划的中国制药企业也感到失望。华立坦桑尼亚有限公司(Holley Tanzania)总经理周勇(音译)表示:“为政府捐赠计划提供药品从未得到商业上的激励。”

中国向海外捐赠的抗疟药品中,三分之一来自该公司的母公司——华立科泰(Holley-Cotec)。

周勇表示,政府采购几乎都是强制性的,订单的价格通常仅够弥补成本。“我们捐赠的目的通常是为了提升在海外的品牌认知度。”

捐赠的中国药品在坦桑尼亚原封未动,而医生们开出的药却是诺华(Novartis)销售的复方蒿甲醚(Coartem)。

“复方蒿甲醚是中国科学家发现的,”华立科泰的一名顾问克劳德•法鲁安特(Claude Faruant)表示,“他们没有能力利用其在海外的商业价值,因此在1994年将其出售给了诺华。”他表示,海外推广已成为政府的一个政治项目。

他补充称:“中国人现在急切希望展示他们在制药领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抗疟疾药物领域就是他们最有可能实现突破的地方。”

非洲是全球抗疟药物制造商的最大市场。但由于进入非洲市场较晚,中国抗疟药品企业迄今一直很难追上来自其他地区的企业。

坦桑尼亚国家医学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研究科学家哈米斯•马雷伯(Hamisi Malebo)表示:“西方企业在非洲临床试验方面投资巨大,我们缺乏来自中国企业的数据,就它们的产品进行比对。”

对于中国最大抗疟药物制造商华立科泰和生产Arcom的昆明制药(Kunming)而言,最大的障碍是它们无法向非洲的公共部门供应药品。国际捐赠者只能采购通过国际标准的产品,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预认证。

2007年至2009年,华立药业(Holley Pharma)斥资1000万美元,寻求让旗下药物科泰复(Duo-Cotecxin)获得国际批准。这一负担造成该公司在2010年将其医药部门剥离。在该集团坦桑尼亚子公司工作的周勇因此专注于销售这款迄今尚未获国际批准的药物,使之占到私营部门销售额的五分之一。

译者/梁艳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