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5月12日晚间宣布,降低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这样的消息,在上周一系列较为疲弱的经济数据公布后,并不让人吃惊。同时,笔者也在此前的专栏中提到,由于资本流入开始不断减少,中国在今年多次降低存准率,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上周公布的所有经济数据都逊于预期,这导致了市场对于中国经济进一步减速的担忧。其中工业增加值跌破两位数,达到9.3%的水平,远远低于此前11-12%的增速区间,不得不让人担忧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从分类数据来看,下滑是全方位的,在受到房地产疲软影响的钢铁和汽车行业逐步探底时,化工等上游原料行业也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下滑,似乎表明整体工业走势呈现出由下游至上游的传导过程。对应大幅放缓的工业数据,电力消费数据也仅在4月同比上升了0.7%,也表明“用电大户”重工业的疲态。

而近日公布的信贷数据似乎也表明,来自实体经济的需求下滑。新增信贷在4月跌破了7000亿元的水平,同时,M2增速也再度跌破13%的水平,M1增速则徘徊在4%的水平上,这些都从多个方面表明,企业的需求开始下降,并导致了新增信贷需求的逐步放缓,同时,企业留存的现金和活期存款量不断减少,也导致了M1增速一直处于较低的区间。

加上通胀压力的暂时放缓,中国的货币政策的持续放松似乎是题中应有之义。从公开市场来看,近期的市场资金到期量开始呈现出减缓的趋势,这导致了央行开始罕见的逆回购操作。

央行也在此前的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提到了“继续优化流动性管理,综合考虑外汇流入、市场资金需求变动、短期特殊因素等情况,运用逆回购、正回购、央行票据、存款准备金率等各种流动性管理工具组合,灵活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引导市场利率平稳运行。”这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货币政策操作的顺序,在近期通过逆回购向市场提供流动性后,由于正回购和央票发行是收紧流动性的手段,因此未来放松手段将更倚赖存准率的调整。

笔者也在上篇专栏文章中提到,存准率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资本流入状况的一种天然反应,这在中国的货币方程中尤为关键。这是因为中国官方习惯于先设定好广义货币增长目标,这事实上也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设定好了基础货币的增长目标。而按照基础货币供给的来源,只要假设外汇占款的大体数字,就可以得出一个相对可信的存准率目标区间。

中国的外汇占款数量已经在今年出现大幅度的下降,这意味着未来的“降准”空间较大,如果延续目前的外汇占款趋势,笔者认为央行可能需要再降准1.5-2%,相当于大约三次降准。

换个角度来看,对于货币政策执行者来说,在经济下滑、通胀放缓时,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放松货币政策,以防经济进一步下滑,造成恐慌性的政策放松。

综合这些因素,降准是一个在客观和主观条件下都能够被接受的政策选择。但其政策效果却需要进一步考量,简单来看,降准能够降低市场利率水平,从而鼓励银行对实体经济的贷款。

但目前来看,银行间市场的利率水平已经不断降低,但企业却似乎并没有获得足够的信贷资源,真正获益的反而是债券市场。这又是为什么呢?

诚然,政策有一定的时滞效应,但信贷需求却由于很多其他政策的存在而被压制。

其中对信贷需求影响最大的,是房地产市场的“限购”政策,这一政策的影响力已经明显超越了对房地产销售和投资等领域,并开始向消费等其他领域进一步扩展。

笔者认为,房地产市场的硬着陆甚至崩盘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将非常巨大,因此,应对这一政策作出一定的调整,以避免灾难性的后果。

当然,出于各种考虑,如果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难以放松,笔者认为,应该向民转利,进一步实质性降低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文责任编辑 徐瑾 jin.xu@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