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美国麦屯(Madison)念经济学硕士半年了。在此之前,我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生活都在上海度过,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出国求学。麦屯地处偏僻,位于西北五大湖区的威斯康星州,是个读书的好地方。换句话说,在这里几乎找不到什么特别的休闲娱乐活动。不过,对于一个吃货来说,除了日常的学习和体育锻炼,食物仍旧是我休闲娱乐的核心。

10月中下旬的时候,麦屯下了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这正好是中国国内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大闸蟹和蟹粉豆腐的时候。但是我在这里,每天都要想着怎么对付上火的美餐,还有人均30美刀却依旧难吃的美式中餐。偶尔点个外卖,也要考虑下小费的价格,因为这里的外卖小哥是不拿固定工资的,全靠小费。所以,当中国学生们带上亲手做的家乡菜,然后凑成一桌的时候,这种幸福感自是难以言喻。在异国的饭桌上,留学生们从一道道中国菜之中寻找家的感觉和关于这道菜的回忆。于是,一桌原本陌生的中国留学生们就这样迅速地聊开了。

在美国,吃饭和社交是泾渭分明的两码事。年轻人的party上,着重点是音乐、舞蹈,食物往往只是陪衬,都是一些简单的pizza、沙拉和啤酒,还有酸黄瓜配薯片这样的“黑暗料理”。因为party性质的社交娱乐活动大多10点后才会开始,所以参加聚会的人总是吃完晚饭再去的。相比之下,聚餐吃饭是一件隆重而严肃的事情。一般来说,除了商业性质的聚餐,家族聚餐只会出现在感恩节这样的特定节日。而且,吃饭就是吃饭,并不附带后续的社交活动。所以,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我的朋友在参加完当地人的家族感恩节大餐之后,仍旧能赶得上“战线很长”的中国学生感恩节聚会。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食物不仅仅只是用来填饱肚子的;食物不但是一种共同文化的载体,也是所有社交的基础和核心。当社交与食物相结合,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食物社交”。

火锅算是极有特色的中式食物,准备起来方便,吃起来又热闹,因此深受留学生们的欢迎。我们为此专门建了一个火锅群。因为大家住得近,所以每当考完试或者解决掉很多个deadline之后,都会相约兴高采烈地吃上一顿。

事实上,吃火锅这个过程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从采购和准备阶段就开始了。先是大家专程开车到遥远的中国超市采购食物,像菠菜、杏鲍菇、牛肉、贡丸、鸡鸭血等火锅必备,都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中国超市是我们来美国之后,仅有的几个可以自由地用中文交流的公共场合。在那里买菜会给人一种回家的感觉——因为家里有的这里也有,这里甚至还有一些现在国内都找不到了的童年记忆。来“蹭”火锅的人还要带上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火锅调料、甜品,或者像我这样住得近的人要负责带上碗筷。然后女生负责洗菜,男生负责切菜,其乐融融的。因为锅不大,十几个人是要一波一波地分批轮流着吃的。

酒足饭饱之后,因为食物相聚在一起的中国学生们往往就这么慵懒地散坐在地上,像开沙龙一样,聊聊八卦或者怀念一下本科时代的生活。也有一些相当中式的娱乐活动,比如最近时兴斗地主、80分、掼蛋、大怪路子之类的。来自各地的中国学生按地域特性,各自扎堆。今年,大家第一次在国外过了一个“中国味”十足的中秋。那天,班里所有的中国学生都到了,聚在一起做饺子,做鲜肉月饼。然后还组队打了牌和麻将,这麻将还是特地通过淘宝从中国运了30天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