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副外长傅莹在农历新年出席第50届慕尼黑安全会议时有关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一番表态引发关注。傅莹说,一些过时的观念已失去存在的意义。比如说,欧盟一直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现在中国贸易额已经排在世界第一位,承认与不承认还有什么意义?

傅莹的这个表态赢得了许多中国人的喝彩,但也有人批评她对市场经济地位的理解错得离谱。不管喝彩还是批评,对傅莹关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见解,我们首先需要注意其身份和讲话场合。傅莹傅是个外交家,不是经济学家,因此不能要求其像经济学家一样来理解市场经济地位。另外,她这番话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讲的,慕尼黑安全会议是个谈国际安全与合作的场合,傅莹也是从这个角度谈到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用她的话说,在国际格局和范式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过去的许多思想、观念和治理方式都面临如何适应变化和如何相应改革的问题,因此,制定新的规则和议程,或者修改国际规则时,不能再去试图建立新的堡垒,人为地把世界重新切割成不同的部分。

尽管如此,傅莹关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表述并非没有问题。过去的许多思想、观念和治理方式确实面临着一个如何适应变化和如何相应改革的问题,一些过时的观念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傅莹的表态会让人误以为市场经济地位属于过时的观念,从而把它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若这样来理解和看待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显然不妥。道理很简单,市场经济地位的前提是市场经济的实行,市场经济不过时,市场经济地位就谈不上过时。中共所进行的改革的方向也是市场经济。

但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的一揽子市场化改革措施看,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是“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不仅需要市场经济,而且需要不带“社会主义”这一限定词的市场经济,因此,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来说,不仅必要,且很迫切。不过,有一点需要强调,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不是为了让别人承认,而首先是为自己,也即中国只有成为一个不是靠权力,而是靠人的才能、知识、勤奋、努力、当然也包括运气在内去参与的市场,中国的市场改革才算完成。

这样去理解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就不必要为欧美是否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而焦虑,坦率地说,过去几年,在这一问题上,中国有些过于焦急。如果取得一张“入市券”的目的,是为了倒逼国内的改革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这样的焦急还有些价值;但如果中国一方面抱怨西方没有给自己市场经济地位是用有色眼镜看中国,另一方面却对某些违背市场经济的做法迟迟不改正,而是作为“中国特色”保留下来,那中国的“焦急”就有些令人感到费解了。

当然,在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博弈中,西方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也未必是完全把它作为一个纯经济的现象来考量的,以欧盟为例,早有知情人士透露,欧盟考虑提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目的,是在市场经济地位“仍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将其作为讨价还价的筹码,要求中国向欧洲公司开放更大市场,尤其是在服务领域。前欧盟贸易专员曼德尔森就表示,中国应该从欧洲进口更多的商品,特别是让服务类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比如在电信市场方面。欧盟曾提出判断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五条标准,它们基本涉及体系性、制度性(经济制度)问题,无疑,中国也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