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新浪微博有两个帐号,前者关注了新闻、法律、经济行业的知名人士,后者关注了生活中的朋友和朋友的朋友们。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舆论空间。

第一个帐号的页面,90%以上的内容都与公共事件相关。这些发言的人,多数进行了身份认证、粉丝众多,说的内容小心翼翼,既要体现他们对社会的深切关注,又要确保政治正确。

另一个页面,则活泼的多,话题生活化,言论出于直觉,而非深思熟虑后的措辞。

观察很久后,我得出一个结论:与人人网、开心网等维系日常社交关系的平台比,用户主要在这里实现两个目的:发泄(更体面的说法,叫做关注社会);觅偶(以及人们为此做出的各种展示)。

前一个目的,得到了运营商的极大关注。在目前活跃度排名第二的微博运营商腾讯,工作人员最焦虑的,就是如何发掘更多热点事件,让新浪的郭美美事件、方韩大战出现在腾讯。

第二点,只得到了市场份额极小的搜狐重视,张朝阳亲自上阵,转发征婚信息,但因为用户基础薄弱,未有多少反响。

新浪勉强开发了一个小产品,刚刚进入试运行。新浪一位高层坦陈,正在为微博发展大调整内部结构的新浪,甚至还没搞清楚,征婚产品的开发究竟属于内容、技术、还是营销部门。

腾讯微博也有自己的苦恼,虽然有管理者看好婚恋市场,但腾讯集团对部门定位是先赶超新浪,提高用户活跃度和影响力用户数量,新产品开发不着急。

然而,与其他新产品不同,觅偶产品一旦被推出,恰恰是帮助凝聚用户、提升吸引力的手段,而非仅是盈利工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婚恋观念的改变,择偶,成为相当数量城市年轻人——他们也是微博主流用户——的难题。“剩女”、“宅男”概念的出现,就是这种状况的体现。

财经女记者、果壳网CEO、土豆网员工等不同身份的用户,纷纷在新浪微博公开征婚,帖子被迅速转发,转发量过万。另一些非认证用户,也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征着婚,在小范围内传播。

各种展现生活细节的微博下,“还单着呢”、“给你介绍一个呗”、“要求别太高”之类的留言高频出现。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上述数起公开征婚者中,收到了数百上千个应征,在数个月后,竟然没有一位成功告别单身的。

这可能是因为,公开、高调、却又缺乏背景了解的方式,并不符合人们选择伴侣时的私密性需求,像《非诚勿扰》等电视速配节目,嘉宾走下荧屏后的真实成功率并不高。

单看中国的世纪佳缘、百合网、美国的Match、eHarmony,都是专业网站把守婚恋市场。但如果参考这些公司的模式,微博可能会做的更好。

社交网站中,微博不如Facebook那样高度实名化,却比Twitter多了个性化的表现,在个人信息保护与展示自我中间,可进可退。

如果微博引入婚恋网站模式,让需要的用户直接勾选学历、收入、身高、年龄等硬性指标,为彼此满足条件的用户“牵线”,后者会更容易从对方页面看到真实的性格、兴趣等,而不仅是婚恋网站上冷冰冰的简单介绍。

社交网络的“六度理论”,也能帮助微博上的婚恋用户了解彼此,而婚恋网站则难以实现这种效果。

区别在于收费方式。

婚恋网站给用户之间创造沟通“障碍”,当你搜索到符合某些条件的用户,需要为每次联系购买“邮票”。微博则应当把这变成一次性收费,当用户需求彼此匹配,他们需要的是为知道对方的ID付费。

对于已经拥有近亿活跃用户的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这是项边际成本极低的业务,它们既不需要打广告吸引新的婚恋用户,也不需要做多少产品设计。一切很简单:设计一张表格,建立一个数据库,在微博首页上推出,就可以开始收费了。

今年春节过后,百合网、世纪佳缘,纷纷派出副总裁以上级别管理层,拜访微博寻求合作。

但接近此事的人士透露,合作不会太深入。毕竟,隔离用户卖“沟通渠道”的婚恋网站,如果把自己模式复制到了“沟通无障碍”的微博,岂不是自掘坟墓?

“这些合作,应该还是局限在推广、营销方面。”该人士说。

所以,微博还是自力更生吧。这也符合中国互联网企业的传统,开放平台向第三方服务收费总是敌不过自己动手。在这里,很难看到Zynga与Facebook这样的第三方合作。

特别是腾讯,模仿已经成功的商业模式几乎是其最为人所知的企业文化。如果Zynga依托的平台是腾讯,它或许早已易名为Tenga(注:腾讯英文名Tencent和Zynga的合写)。

直接杀入婚恋市场,而非与第三方合作,也许会是微博实现盈利的好选择。

(责编: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