迹象显示,中国正在失去推行关键金融改革的意愿。这加剧了人们的担忧,即中国仍将处在不平衡增长的轨道上,增加发生经济危机的几率。

中国经济迄今得到大举投资和出口的推动,但这两个引擎正开始噼啪作响,似乎将要熄火。分析师们表示,改革至关重要,它可让中国家庭更多地分享国家财富,从而为消费拉动型增长创造条件。

未经改革的中国金融业正在付出越来越大的代价,中国在2009-10年实行刺激政策期间积累的巨额债务就说明了这一点。这些债务正开始到期。

最新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没有出台新的重大举措,这让分析师们感到失望。中国的监管者和政策制定者每五年举行一次金融工作会议,以往的这些会议曾为重要的改革奠定基础。

上周末结束的最新会议则基本上只是重复了一些旧的承诺,几乎没有任何新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当前所处的政治周期位置,今年将完成领导层交接班的中国格外注重稳定。

观察人士表示,更加令人忧虑的是,本次金融工作会议未能产生更具实质意义的结果,说明中国的改革努力已经减速。

北京方面似乎热衷于避免作出一些决策,这些决策尽管在短期相当棘手,但对于保障经济成功很有必要。“任何形式的放松管制都有潜在风险。问题在于,如果不做这些事,那么随着时间一年年过去,你就把自己逼入了越来越狭小的角落,”清华大学教授帕特里克•霍瓦内克(Patrick Chovanec)表示。

此前分析师们期望北京方面在三个具体领域推进改革:放开利率,提高汇率弹性,发展债券市场。最后一项得到了初步的首肯,参加金融工作会议的领导们同意推动“建设规范统一的债券市场”。

目前中国的债券市场处于割裂状态,有五家相互独立的监管机构,这种局面阻碍着市场的发展壮大。

但是本次金融工作会议在其它议题上被认为极其令人失望。会后发表的公报只是重复了套话,承诺中国将“稳步推动”汇率和利率改革。

这与1997年举行的首届金融工作会议形成反差。那次会议启动了对当时资不抵债的银行体系的清理工作,还建立了证券业和保险业监管机构。2002年举行的第二届金融工作会议为中国各大银行的首次公开发行(IPO)、为建立银行业监管机构进行了准备。2007年举行的第三届金融工作会议带来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公司(CIC)的问世。

相比之下,正如摩根大通(JPMorgan)经济学家朱海滨在一份简报中指出的,今年的会议“缺乏大手笔的措施”。他表示:“这有点令人失望,但也许反映出‘稳定’是2012年的政策重点,因而不太可能在金融业改革战略方面出现重大突破或大幅变化。”

对此类公报的沉闷措辞作过多解读可能是危险的,但中国境内的投资者仍在咬文嚼字,捕捉有关改革的线索。

译者/和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