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来,借助早先的改革动力与大国追赶效应,中国经济成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后续改革动力不足与推进不平衡,也使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深层矛盾难解并发酵。龙年中国再次处于新一轮思想解放和政经改革的前夜。

健全完善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架构,仍将是中国改革转型基本议程之一,并与其他领域改革具有内在互动联系。世纪初中共中央体改决定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表述未来改革任务;而今回头看,改革进程行百里者半九十,需要义无反顾的政治决断与攻坚勇气才能实现当年提出的完善目标。

首先应肯定中国经济改革仍在取得进步。给人印象深刻的是,2003年以来有十个中央“一号文件”规划部署三农政策,凸显三农问题在主政者心目中的优先地位。从施政效果看,取消农业税等惠农改革取得突破,改革探索在医疗卫生、社保体制、资本市场等不少领域仍在继续并取得进展。

不过改革总体推进态势与十年前规划的完善目标还有不小差距。改革乏力表现为,有的重要改革议题尚未引起实质性重视,在一些关键领域改革进展相对缓慢,有的场合甚至出现不进则退的情况。改革疲劳症与改革动力不足交互影响,伴随经济社会深层矛盾难解,改革共识也面临质疑。

例如,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破除行政垄断,对健全完善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认识不一致,也由于既得利益干扰和“执政基础论”的误解,这些领域实质性改革仍难以得到切实、足够的重视。近年经济成长带动资源租金价格飙升和账面利润增长,更使得这类领域改革必要性和紧迫性被稀释淡化。

有的重要改革议题虽经过十多年长期研讨,甚至经过一些地方多年试验,客观条件早已大体具备和成熟,然而受种种因素制约,应有改革仍迟缓滞后。好比足球比赛球队屡屡成功带球传中,终因起脚射门时果断不足而未能有更多作为。利率改革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权改革都有这类特点。

以利率改革而论,不算学术界讨论,有关部门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提出市场取向改革目标。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和2006年初颁布十一五规划,都明确提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针。然而由于起脚攻门乏力,至今仍保留对利率“存款上限和贷款下限”的严格管制,客观上带来多方面不利影响和困难。

利率管制直接效果导致要素价格扭曲而不利于资源有效配置,不利于银行业发展有效竞争和银行提升微观经营能力。管制利率与通胀结合导致负利率,使居民储户蒙受估计万亿元损失,客观效果与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目标相背离。长期固守行政管制利率,不利于民间金融顺利发展,也不利于根治中小企业融资难痼疾。

多年前不同意利率加快市场化改革的一个理由,是认为上世纪90年代后期商业银行改革后,需要对本已受准入管制保护的银行再提供管制利率保护以收“涵养”之效。十多年过去了,近年银行赚得钵满盆满,垄断性利润增长甚至高到银行高管都不好意思公布的程度。对这样既缺乏效率又欠失公平的体制安排,显然可以更早实行实质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