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朋友

早晨6时刚过,凤凰网就紧急更换首页头条为《柬埔寨前国王西哈努克凌晨在北京逝世》。伴随着新华社稿件的到来,新浪搜狐网易腾讯也陆续建立专题,聚焦这位“中国人民老朋友”的离去。

于是,这位耄耋老人昔时接待刘少奇亲自当司机、创作《万岁主席毛泽东》等歌曲、红色高棉执政时期流亡中国等历史故事均被网络编辑一一翻出,新华社也已播发出其黑白色调的历史照片。

二、莫言之忧

虽然已经过了一个周末,莫言仍被笼罩在聚光灯下。

被媒体最新发掘的亮点源自他接受《面对面》采访。央视已经有了足够强大的心理承受力,把自家在国庆期间毁誉两极的“你幸福吗”提问投向这位开创中国诺奖史的作家,且由新闻联播编导恰恰拮取此段作为推荐,在昨晚公开呈现在亿万观众面前:董倩问,“您幸福吗”,莫言答“我不知道”;而当董倩说“绝大多数人觉得您这个时候应该高兴,应该幸福”后,莫言则回应,“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任何压力才幸福。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忡忡,能幸福吗?但要我要说说不幸福,你就会说太装了吧,刚得了诺贝尔奖还不幸福。”

如果面对镜头时的微笑中确有一丝无奈,那么,这位中国作协副主席应该是为自己在得奖之后所面临的赞美与斥责而同步感到“压力很大,忧虑忡忡”。从上周四晚19时起,他就无法再按照自己由管谟业更名“莫言”时所期许的那样“不说话”,而是必须在各路记者面前讲述感受。

虽然仍有足够多的中共体制反对者在网络上不肯宽恕莫言的顺从,但反对“泛政治化”的声音也被激发出了更大能量,厌倦意识形态之争的文学爱好者更愿意守候这位作家隐秘的文学王国。比如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张闳就是在微博上针对莫言抄写毛泽东讲话一事鸣不平:“莫言把《讲话》抄在纸上,但他的文学写作跟《讲话》并不相干。而他的批评者则把《讲话》抄在心里,在评判文学的时候,始终贯彻‘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讲话》精神”;媒体人姜军则向批评莫言者提出三点规劝:“1、文学奖不是和平奖,别扯太多政治;2,作品与做人是两码事,任何人经不起求全责备;3,静下心来多看些书,提高文学素养,也顺便反省一下自己。”

何况,在那些体谅莫言难处的人们看来,这位山东农民的儿子其实只是选择了自己的方式来担当“社会良心”,比如他的作品《蛙》就控诉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残忍。更何况,根据周五在互联网上流传的记录,莫言在接受外媒采访时已经表态希望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能够“尽快获得自由”。

当然,这段问答没有出现在中国任何一家正式出版的报章和门户网站上,但除此之外,有关“政治”的话题还是成为了市场化媒体聚焦重点。根据中新社被允许发布的记录,在周五下午这场见面会上,“有记者提问说,有人质疑莫言是官方作家,站在权力角度写中国,不应得奖。莫言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来评价作家作品的,并不是一个政治奖,这种质疑并没有说服力……有记者提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莫言表示,抄写《延安文艺讲话》并不后悔,因为抄《延安文艺讲话》与自己的创作没有矛盾。而自己的创作,一直在突破《讲话》……在就出版自由的有关问题上,莫言表示,在很多海外国家,涉及到宗教问题也会受到限制,经常会有一本书引起整个族群强烈抗议的事件。中国的小说写作和出版自由,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已经放宽到令人惊讶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