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23日,日本驻华大使馆表示,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不会被替换,这与7月22日的日本媒体报道不同。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可以确认的日方情况是,9月份免掉丹羽应非最终决定,但要求免职的意见渐占多数。FT中文网也根据这一最新情况,对文章内容做了一些修改,敬请留意。

7月22日,日本媒体报道称,日本政府决定于9月份替换现任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原因是丹羽此前所称的“购岛将严重影响中日关系”的发言不符合日本政府将钓鱼岛“国有化”的方针。丹羽在大学时代曾是反安保运动的学生领袖,从伊藤忠商事会长的位子上退下来之后,作为出身民间的驻华大使,在处理对华关系时,颇具务实的商人思维,是平衡中日冲突的重要角色。

7月23日日本驻华大使馆又表示,丹羽将不会被替换。丹羽可能去职的风波,进一步佐证了中日正陷入前所未有的紧张状态,对立将可能取代对话,动手将可能取代动嘴,中日应对话、应动嘴不动手的主张将成为遭清除的“不和谐音”,而钓鱼岛之争恐怕只是中日对决的导火索和正式开幕。日本言论NPO和《中国日报》公布的最新联合民调也显示,对中国无好感的日本人已增至84.3%。可以预见,随着中日实力对比的进一步失衡,未来的中日关系基本上不会回归1980年代的“蜜月期”。

一旦进入对决局面,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都将看见民族主义再度燃起憎恨,不断升腾的民族对决情绪将淹没对战略大局和双方真正核心利益的理性选择,在付出惨重代价却又毫无所得的败局到来之前,中日之间仍将为了互相指责而嘶喊。在钓鱼岛主权归属争议问题上,中日双方的舆论环境往往都置身在清一色的本国立场上,双方国民完全无法、也没兴趣互相了解对方也有道理(哪怕有些只是歪理),从而完全不允许本国政府与对方进行真正有意义的外交交涉,这酿成了悲剧的土壤,使得事态越来越直线式地走向憎恨和对决,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将远远超过那几个无人小岛所能提供的一切,但人们无法直视这一现实,于是悲剧将继续深化。

然而,中日相互必要、相互依存的程度极高。笔者周围的日本人,不管男女老幼,不分政界、商界、学界,若抛开个人好恶,没有人否认对华经济合作的重要。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国,也是日企对外直接投资最集中的地区,换句话说,中国是日本最重要的“工厂”,也是最大的“市场”。除了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等经济层面外,中国是日本安保中最值得重视的因素。反之,日本对中国的重要性也绝不可低估,中国在解决产业升级、环保节能、老龄化等诸多课题方面,都离不开与日本合作。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让中日无法“和则两利”呢?中日复交距今已历经40年,40年后的中日关系非但未能步入“不惑”,反而随着现实利益冲突的加剧而变得更为棘手。笔者认为,“中日友好”之所以未能扎根、开花结果,根源就在于“中日友好”如同建造海市蜃楼,从一开始就缺乏厚实的根基。

追溯历史,小泉纯一郎时代称得上是中日关系的转折点,小泉因屡次参拜靖国神社而被指责是“反华右翼”。的确,即使在日本人眼中,小泉也被视为“另类”。迪格尔印第安人有句箴言:“开始,上帝就给每个民族一只陶杯,从这杯中,人们饮入了他们的生活”,可以说上帝赠给大和民族的陶杯中充满了“暧昧不清”。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礼上,所做的演讲题目即《Japan, The Ambiguous, and Myself》,一般译成《暧昧的日本的我》,“暧昧的日本”精确地勾勒了日本的民族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