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银行业“钱荒”蔓延消息的影响下,沪深股指呈现危机式暴跌,沪指放量失守2000点,跌幅高达5.3%,近160只股票跌停,自去年12月5日以来再回“1”时代。笔者认为,金融市场恐慌,主要与当前资金面紧张,而央行却坐视不管有关。

上周中国货币市场出现了罕见的一幕:银行“求钱若渴”,央行不为所动,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利率全线飙升,6月20日隔夜及7天同业拆借利率分别创下历史新高;而交易所资金利率更是疯狂,隔夜资金利率一度高达30%的天价,紧张程度超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

造成当前市场资金面紧张的原因大概可以归为以下几点:一是美联储QE退出预期加大,资金撤离新兴市场。5月外汇占款增速明显下降,仅增加668.6亿元,较4月受2943.5亿元的新增量大幅缩水77%,资本流入局面发生改变;二是外管局要求商业银行根据外汇贷存比补充外汇头寸,限期为6月底,这部分头寸补充收缩银行间资金约2000亿;三是6月5日准备金补缴,这部分规模大约在1000亿。四是规范债市,理财与自营之间不能交易,季末理财续接存难度,机构提前准备头寸。

当然,对于资本流出造成流动性短缺,央行本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缓解,而此前在大多数情形下,央行也确实是如此操作的。而当前,央行面对银行资金面紧缺不仅没有出手,反而分别于18日、20日两度发行20亿央票回笼资金。如此看来,央行任由同业拆借利率飙升的行为却央行坐视不管,实属刻意而为。

而从时机上看,近期决策层屡屡提及“盘活货币存量”,央行此举或许传达了上层意图。6月19日,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提到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更有针对性地促进扩大内需,更扎实地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当然,这一观点并非首次提及,早在6月初,李总理也在主持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时谈及到了这一观点。而上周末的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上,央行也重申了这一表态,可见,央行冷静观望或许传达了上层意图。决策层早已对当前流动性并未进入实体经济的局面表示堪忧,并试图引导流动性走向。

央行意在防范金融风险和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毕竟当前影子银行发展过快,银行大量资金从表内转移出表外,加大了银行系统风险。早前有传言称光大银行对兴业银行出现天量的资金违约,央行货币收紧便直指金融机构降杠杆,化解潜在金融风险,并给银行疯狂行为以教训。正如笔者早前在专栏文章《影子银行:金融改革成果还是庞氏骗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7946文章中所提,影子银行的急速发展风险不容小觑,本质上是一场庞氏骗局。

但是,笔者认为央行突如其来的行动也有所不妥,毕竟化解金融风险需要循序渐进。光大60亿资金隔天兑付的风险仍属可控范围,一时间收紧流动性不仅加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对实体经济造成的负面冲击也令人担忧。

今年上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并未出现早前预计的乐观反弹势头,反而不断下滑。结合高频数据来看,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恐怕比一季度更糟。投资方面,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回落,其中,受产能过剩影响,制造业增速仍在下滑;工业生产方面,工业增速与发电量双双回落,共同反映了工业企业的运行困境。而出口方面,5月出口数据剔除了资本套利带来的虚增部分,但几乎零增长的出口增速更加凸显出口企业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