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看上去正在部署一个系列攻势,试图扭转在中国民间日益深入人心的“无官不贪”论。是通过新华每日电讯展开,由戴立言署名。

昨日以《领导干部大多是贪官吗?》开篇,为示隆重,选在要闻二版刊发,而非汇聚作者来稿的评论版。标题虽然是问号,但正文第一段就已然给出否定回答:“社会上、网络上,经常有人这样调侃:现在的领导干部,全抓起来有冤枉的,排成队隔一个抓一个有漏网的。那就是说:领导干部大多数都是贪官。党员干部队伍真是腐败到这步田地了吗?我们经过仔细分析和研究认为,这种观点更多的是人们对腐败易发多发的一种‘吐槽’,是网络情绪的一种宣泄,既不具有真实性,也不具有科学性。”

以习近平那句“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始终是好的”为旗帜,文章从“被查处的领导干部人数占全部领导干部总数的比例”“领导干部做出的成绩和在群众中的口碑”、“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过程”三个视角提供辩词:“2012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通过查处案件共处分约16.1万名党员领导干部……贪污贿赂类案件处分30315人,仅占同期受处分人数的18.9%……在我国,公民的犯罪率,高于公职人员的职务犯罪率,但能说中国人大多数是犯罪分子么?”;“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官员像我国的官员那样,如此痴迷于、专注于本地区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事宜,尽管有人可能夹杂些个人升迁的动机、有一些违反科学发展观的现象,但是您得承认,总体上,这些人大多数是在干好事、是在为老百姓谋幸福吧?”;“如果没有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甩开膀子带领广大群众艰苦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能取得举世瞩目、世界公认的成就,也不可能形成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很难设想:以贪官为主体的领导干部队伍,30多年间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奇迹’。这是多么荒谬的悖论啊!”

按照戴立言的分析,之所以“‘领导干部大多是贪官’这种错误观点会有市场”,是因为“直观感受”:“作风问题就发生在群众身边,群众看得最清、感受最深,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形象。有人说‘领导干部大多是贪官’,恐怕主要是感受到官员作风问题的普遍性。这也是为什么中央反复强调要下大气力转变作风的原因。”

再有就是“新媒体、自媒体巨大的聚集和放大效应带来的挑战”:“‘人人都有麦克风’,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公民现场报道’,这深刻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成机制。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扩大导致的不满、政府不够公开透明引发的猜疑、消极腐败现象引发的信任危机、特权现象和阶层固化导致的负面情绪,通过网络、微博等大量宣泄,加剧了舆论环境的复杂态势,为“领导干部大多是贪官”等一些错误观点滋生蔓延提供了土壤。当今中国,“腐败”已经成为人们借以发泄不满的一个泛义词,几乎可以用于任何领域……‘腐败’在西方总体上是一个狭义词,‘道德风险’、‘丑闻’这些对政府和公职人员名誉杀伤力小得多的词汇,是媒体更为常用的……腐败的定义越泛,媒体用得越多,人们感知的‘腐败’也越多,容易造成‘无官不腐’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