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显廷是一位被忘记了的重要经济学家。1903年,方显廷出生于宁波,幼时丧父,靠母亲一手拉扯长大。由于家境贫寒,他中学没有上完就被迫辍学,到上海厚生纱厂做学徒。他的老板穆藕初慧眼识英才,资助方显廷读完中学,又出钱送他到美国读书。方显廷先是在纽约大学读本科。读书期间,因为生活拮据,方显廷不得不到处打工,甚至靠教美国大妈们打麻将挣点外快。

1924年,方显廷遇到了他的人生导师何廉。何廉当时正在耶鲁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受到何廉的影响,方显廷也到了耶鲁。拿到博士学位之后,方显廷继续追随何廉,回到南开大学任教。在南开,人人知道:“何不离方,方不离何。”

1936年,方显廷发表了一篇题为《统制经济与中国》的论文。他认为,统制经济由来已久,而且将在全世界范围内取代“放任经济”。他力主在中国实行“统制经济”。1936年之后,何廉应邀在国民政府任职,担任了经济部常务次长、中央设计局副秘书长等职务。方显廷也跟着到中央设计局负责调查研究工作。他向蒋介石提交了中国工业发展的三年规划,再次提出,中国应该学习的典范是德国和苏联。解放战争期间,方显廷一家穷窘不堪,他为了养活家人,曾同时兼任九份工作。1947年底,方显廷受聘参加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工作,去国离乡,辗转于曼谷、新加坡等地。

方显廷是一位为人正直的学者,从来不会见风使舵、附炎趋势。他之所以主张“统制经济”,是因为他发自内心地认为这是救国的唯一出路。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其实就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孙中山说,亚当·斯密曾主张自由竞争,但工业化大生产已经使斯密的主张变得过时了。“是时而犹守自由竞争之训者,是无异以跛足而与自行车竞走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的五年计划,在很多方面能看出从孙中山到方显廷这一批学者的影响。1955年,著名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注意到方显廷在1953年写的一份报告,他对方显廷的研究大为欣赏,因为他相信,方显廷对中国问题的研究说明了“政府总是要不可避免地起到领导的作用。”缪尔达尔当然会认同方显廷的观点,他思想进步,热衷于改造社会,是公认的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人物。1968年,缪尔达尔出版了三卷本的《亚洲的戏剧》,探讨如何才能帮助南亚等落后地区的穷人。

1974年,缪尔达尔和哈耶克同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奖委员会本来是想讨好左、右两个阵营,没想到反而把两位宗师都得罪了。缪尔达尔很快就说,他后悔自己接受了诺贝尔奖。他说这一奖项分明是“政治奖”:“将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授予我们,一位持自由的或激进的政治观点,另一位却持保守的甚至反动的政治观点,这是为了在政治上以示公正而作的一种平衡。”哈耶克则在获奖致辞里讲到,经济学家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做为一种职业,我们把事情搞糟了。”

两位大师谁都不屑于和对方辩论,这是经济思想史上最令人遗憾的一件事情。到如今,我们仍然无法澄清发展理念中的错误,而且大部分讨论仍是无的放矢。很多学者热衷于辩论到底应该“政府干预”,还是“自由放任”。这是经济学里最无聊的话题之一。最极端的“政府派”也承认,在某些条件下存在着“政府失败”。最极端的“市场派”也承认,在某些条件下存在着“市场失败”(但说实在的,我不太能够肯定这一点)。他们辩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当一大盘炒饭端上来之后,到底是应该叫“蛋炒饭”,还是应该叫“饭炒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