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想要的是什么?在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很少有比中国这个经济超级大国的崛起所带来的问题更加引人关注。今年晚些时候将选出的新一届中国领导班子,是否会怀有一种紧迫感,去颠覆二战以来占主导的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秩序呢?抑或这只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一种偏执的错觉,而实际上这个国家将会把精力集中在应对一系列国内挑战上?

军事策略家和外交家基本上没有达成一致。对于任何从事环境政策这一较不引人注目领域工作的人来说,关于中国生态目标的争议也同样令人困惑。

短短几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生产国。中国领导人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污染控制,关停了一些污染严重的煤炭厂,宣布碳排放交易市场试点计划,并提出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创建一种“生态文明”。

那么这是否是有意义的变化?还是说本质上中国依然是一个不顾一切代价保增长的环境破坏者,放任河流被大型项目阻塞,水、食物和空气被严重的工业污染毒化?答案是复杂的,并且与我们其他人的利益攸关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美国学者夏竹丽(Judith Shapiro)是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第一批在中国生活的美国人之一,在《中国的环境挑战》(China’s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这本简明而富有启发性的书中解释了很多来龙去脉。

一方面,试图阐明中国的环境政策与试图确定美国的环境政策一样充满困难——美国既能批准北极石油开采项目,也能通过世界上一些最严格的污染法规。

环境破坏让首都北京的空气质量堪忧,中国政府也有一些官员迫切希望解决环境问题。但也有一些反对者指出,中国没有理由不走“先污染、后治理”这一工业化国家积累财富时采取的模式。

中国和世界都面临着一个核心的难题:道德上来说,不能认为中国人不应享有发达国家长期享受的经济繁荣的权利。然而,从环境的角度来看,却不能说他们应该有这样的权利,因为中国对生态的影响正极大地延伸到国境线以外。从气候变化到加州空气质量,这个世界工厂的影响非常深远。

荷兰上个月发布的一项调研显示,大约五年前,中国已经在二氧化碳绝对排放量方面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排放国,目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占到全球的29%,比美国和欧盟(EU)的总和还略微高一些。中国的人均排放量已经与欧盟相当,并将在十年内达到美国的人均水平。

因此,为了遏制全球气温升至比工业化之前高2摄氏度以上的水平,在任何努力中,中国都至关重要。科学家认为,比工业化之前高2摄氏度是一个临界值,要想避免发生危险性全球气候变化,就不能超过这个临界值。

中国不仅是碳排放影响了全世界。科学家表示,在中国发生最强烈的沙尘暴时,可以把污染物刮到遥远的加州和美国其他西部州。

从鱼翅到热带硬木和矿产,中国“胃口大开”,给鱼群、森林、以及非洲农场增加了压力。中国对煤炭和其他化石能源的迫切需求刺激了全球范围内(从加拿大的含油砂地区到尼日利亚油田)对这些能源的探索,带来了环境方面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