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如今,中国的家庭主妇不太可能面临“无米”的窘境。国内大米收成接近纪录水平、供应充足的中国,今年将首次超过尼日利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米进口国。

历史上,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消费国。除了个别年份因恶劣天气导致农作物歉收外,中国始终是水稻净出口国,多余的水稻被运往亚洲和非洲。根据美国农业部(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的数据,1998年,中国是世界第四大的大米出口国,出口量占全球市场的14%。

然而过去三年里,中国变成了大米净进口国,积极从越南、巴基斯坦和缅甸等国进口水稻。

进口量增长的背后,一个主要推动因素是中国政府对粮食价格的支持导致粮食价格居高不下,促使中国的粮食加工厂采用廉价的外国大米。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Beijing Orient Agribusiness Consultants)农作物分析师马文峰表示:“对企业来说,收购国内大米的成本远高于进口大米的成本,因此他们宁愿进口大米。”

为鼓励农业生产,中国一方面向农民提供补贴,一方面为特定的粮食作物设定了最低收购价,以减少国内大米市场的波动。然而,这意味着某些农产品的国内价格与国际市场“脱钩”。

中国政府为国内的长粒大米设定的最低收购价是每吨420美元,而这种大米的现货价格达到了每吨大约600美元,这比越南的大米基准价格高了大约50%。

2012年,中国进口了290万吨大米,相比之下尼日利亚的大米进口量为340万吨。今年中国预计将从国外市场进口300万吨大米,将超过尼日利亚240万吨的进口量。

美国农业部高级经济师弗雷德•盖尔(Fred Gale)表示:“中国大米进口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策驱动现象。为了维持农民的利润率,中国政府动用了价格支撑政策,以确保水稻的价格不会下跌。”

假如近年来全球水稻产量没有增长,中国在世界水稻市场上不断增加的重要性可能会令水稻交易商担心。今年,全球农作物预计会出现大丰收。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2013-14农事年的全球大米总产量预计将达到创纪录的4.79亿吨,这部分是由于印度和泰国等大米出口大国政府的补贴政策。

为增加泰国农民收入,泰国官方将大米储备量定在1700万到1800万吨,接近世界大米贸易量的一半,这增加了水稻价格的下行压力。由于泰国将在10月份迎来新的收割季节,泰国政府将需要处置现有库存,为新一轮收购筹集资金,由此产生的销售预期将对大米价格造成压力。

考虑到低迷的市场环境,国际水稻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的萨玛兰度•穆罕迪(Samarendu Mohanty)表示:“中国大米进口不断增长是市场中的少数亮点之一。”

部分分析人士指出,大米进口增长的另一个原因是最近的镉污染恐慌情绪。他们表示,由于担心湖南和广东省的粮食受到土壤污染影响,这进一步促使人们从海外市场进口粮食。

一个困扰交易商的主要问题是,中国作为水稻进口国的状况是会像其他谷物那样持续下去,抑或中国会重返其在国际舞台上的有限角色,而主要依靠国内生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而中国从国外进口的玉米也在逐年增长。而在这个农事年,部分小麦产区的强降雨意味着,中国将成为继埃及之后的第二大小麦进口国。

穆罕迪表示,由于中国的食品需求不断增长,“那种认为中国在近期至中期将继续进口大米的想法是合理的”——除非中国政府试图通过贸易壁垒阻止进口。

然而,面对着不断增长的农产品进口量,中国开始出现粮食自给和粮食安全方面的担忧,中国国内媒体上出现了关于中国农业部门缺乏竞争力的文章。还有一件事表明中国官方对此产生了警觉:今年年初,农业部一份报告指出了农产品价格“倒挂”现象,即国际和国内食品类大宗商品的价格差距在不断扩大。

分析人士表示,虽然中国对大米进口实行关税税率配额制度,但是实际上存在大量粮食走私。最终决定中国大米进口量的将是国际大米价格。盖尔表示:“未来大米进口量取决于出口国的价格是否会继续低于中国国内价格。”

译者/简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