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的乌龙事件震惊了市场。光大证券某自营部门在进行套利操作时程序发生问题,导致权重股大面积涨停,股指冲高百余点。过后,光大证券宣布交易出现差错,其股票临时停牌,而被拉高的股市大盘也随即开始下跌,最终以下跌报收。

从目前公布的有限信息来看,这一事件似乎是属于技术事故,是由于交易过程买入指令生成系统与执行系统出现系统调用错误和额度管理失效,结果巨量买盘以市价成交的模式出现,从而引发了市场的震荡。这种因为交易程序出错所导致的误操作,被称之为乌龙操作,在海外市场也时有发生,但影响通常比较有限。如果情况仅仅是如此,那么也就不妨当作市场上的一个插曲,不必做过多的解读。

回看整个事件,即便这确实只是一个技术性事故,其发生以及随后所带来的影响将很巨大,但却暴露了当前市场上所存在的诸多乱象。正如有人指出的,按照现在的交易程序,交易员所做出的买卖指令是需要通过预设的计算机审核程序审核的,作为单一套利账户,其资金规模不太可能达到几十亿元的水平,换言之也就是在其独立的资金账户上未必会有巨额保证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错误指令怎么可能有效地传递到交易所呢?最可能的解释就是交易控制系统存在漏洞,交易指令可以逃避相关的监管;另有人表示在光大期货当天增加了7000多手股指期货的空单,这个数字又恰好与传说中的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中买入的实际股票规模相当。

光大证券自称是一种挽回股市损失的“本能”行为,也就是说是有关方面在知道操作失误并且造成了损失以后所采取的补救措施。但是这样一种主动的操作行为是否存在违规呢?毕竟这是在光大证券高管否认公司经营出现问题后进行的,首先就存在信息披露不准确的问题。其次,当天光大证券自营的股票现货和期货规模已经超过了规定的额度,这种超仓行为不可避免地存在违规的问题。换而言之,这是以一种行为违规来化解另一种违规,本质上是进一步加剧了违规,并且事实上还存在操纵市场的嫌疑。

当然,是否真的违规,还有待有关方面来作判断,这只是提供一种假设,但此类事件还是表明证券交易中风险控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两年来,证券市场上的各种创新不断,也确实推出了很多不错的产品,丰富了投资者的选择,也为低迷的市场带来了些许活力。不可否认的是,各种创新产品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而且往往管理制度设计不严格,并且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一段时间来,这方面已经显现了不少风险敞口。

在某种角度来说,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正是这种市场乱象的一次集中爆发。也许,类似光大证券这一乌龙指现象出现带有偶然性,但如果考虑到上百个管理并不那么严谨的公募、私募机构都挤在市场上做套利,虽称之为是程序化交易,但系统本身的安全度又不高,并且操作程序也缺乏必要的认证。这种局面的蔓延,怎么可能不引发风险呢?创新是需要的,但那种一拥而上且质量平平的重复式创新,恐怕并非是现在市场所需要的。而且如果创新成为一些券商等证券机构摆脱经营困局,谋求高额盈利的手段,沦为为创新而创新,那么就不仅仅是背离了管理层鼓励创新的初衷,而且注定会产生不良的结果。在这里,应该说光大证券的乌龙事件是给市场上了严肃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