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为全球经济的增长动力,中国经济的放缓引发诸多关注,这是周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对于中国经济的冲击几何,合理的应对应该如何呢?FT中文网对于这一议题持续关注,近期也邀请不同意见领袖对此发言,期待以争鸣探索有益公共讨论,专题链接可见《中国经济放缓》

在这篇文章中,林毅夫教授认为,2010年第一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节节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外部的周期性因素所致,未来中国还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维持每年8%增长的潜力,而中国高速增长的可能性也维系于后发优势。

在经过30多年年均9.8%的超高速增长以后,从2010第一季度开始中国的GDP增长速度出现了连续13个季度的下滑,持续时间之长为改革开放以来所不曾有过。2013年第二季度同比增长仅为7.5%,仅及年初中国政府所订之年度增长目标,而且经济继续下行的压力还很大,过去不绝于耳的中国崩溃论因而再次涌现。

这轮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到底是因为结构性的内因所致,还是,因为国际经济尚未从2008年爆发的金融经济危机中完全复苏的周期性外因所引起? 其实,不只中国,许多过去增长表现良好的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也在同期出现了和中国相同而且情况更为严重的增长速度下滑。例如,2010至2012年巴西的增长速度分别为7.5%、2.7%、0.9%,印度为10.5%、6.3%、3.2%。不仅如此,许多结构比较完善的高收入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也在同一时期出现了同样的下滑。这三年间韩国的增长速度分别为6.3%、3.7%、2.0%,台湾为10.7%、4.1%、1.3%,新加坡为14.8%、5.0%、1.3%。从上述的比较可以看出,2010年第一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节节下滑的主要原因显然是外部的周期性因素所致。

面对外部周期下滑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改善的空间很大,政府的财政状况和民间的储蓄率很高,尚且有3.4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在维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前提下,中国政府只要采取必要的反周期的积极财政的措施,经济增长速度应该可以稳定在年初预定的7.5%的增长目标之上。

展望未来中国还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维持每年8%增长的潜力。这是因为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产业的不断升级是现代经济快速增长的决定因素,对发达国家是这样,对发展中国家当然也是这样。但是发达国家跟发展中国家有一点不同,发达国家从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一直雄踞世界技术和产业的最前沿,它的任何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都必须靠自己的研发。研发的投入非常大、风险非常高。发展中国家所用的技术和现有的产业都是在世界技术和产业链的内部,它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可以用模仿、引进、集成等方式来达到,成本和风险远低于自己研发,这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

从理论上来讲,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懂得利用后发优势来实现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它的经济增长的速度可以高于发达国家,但能高多少呢?这是一个经验的问题。根据诺奖获得者麦克•斯宾塞所领导的增长委员会的研究,从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有13个经济体充分利用了这个优势,取得了年均7%或更高,持续 25年或更长时间的快速增长。发达国家人均GDP年均增长2%,加上人口增长,平均每年的GDP增长也就是2.5-3%;这13个经济体的增长速度比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高2倍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