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索罗曾说经济增长如此重要,一旦开始思考这一问题就无暇他顾。从另一个方面来解读,如果过于沉迷于增长的速度与优势,或会忽略增长的风险与变化,譬如当下中国经济。

和历史比较,中国2013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并不好看。GDP同比增长7.7%,低于2012年第四季度0.2%,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增速也低于预期。值得注意的是,比起实体经济层面的低迷,金融数据却表现亢进。

从社会融资总量来看,一季度社会融资总量增加6.15万亿元,其中3月高达 2.54万亿元,2月仅为1.0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加2.26万亿元,增幅高达58%;信贷近期也出现回暖,有媒体统计截至5月中旬,工农中建四大行信贷投放1530亿元,高于4月份同期数据30%。

这一表现已是中央政府三令五申、监管部门多次收紧的结果,实体与金融数据之间缘何背离?此前专栏《中国经济重寻源动力》中,我推测源自政策收紧以及“僵尸企业”横行。如今对照,这一判断更可确信,宏观经济分析并不是占卜,只能通过不断印证接近经济现象背后隐匿的逻辑。

如果数据会说话,那么这次透露了什么?四万亿刺激之下,中国短暂强劲反弹后陷入中国式滞涨,而上一轮周期中漫长的萧条期后,宏观经济终于在去年四季度步入温和复苏,但力度相当微弱。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情况可能更为不妙,如果继续延续旧有模式,金融危机将不会只是纸上谈兵。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结构已经发生质的变化,或逐渐步入一个新阶段:一个依靠加杠杆发展的阶段,未来债务的规模扩张将会进一步加剧,投资型驱动经济模式短期之内很难得到有效遏制。

中国债务的严峻考验并不在于当下,而在于整体经济未来还本付息的能力及坏账风险。也正因此,我过去一直强调城投债等问题并非首要风险,备受瞩目的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也不会马上爆发,最为可能的金融风险在于大规模的银行坏账,而这并不那么遥不可及,也曾在90年代成为现实。

债务的另一面是资产,债务可以膨胀,而资产可能缩水,信贷是考察债务比较确信的视角。那么,中国的杠杆率有多严重?一国信贷规模与该国GDP之比(DCG)是指标之一。根究世界银行数据,目前中国DCG已从2008年的120.8%上涨至2011年的145.48%,3年内已上涨25%。据此,野村证券日前一则报告中引用了“5-30规则”表达对于中国经济的担忧。所谓“5-30规则”,指的是在5年时间内,如DCG增长幅度超过30%,那么则很可能诱发危机,并且引用了日本、欧洲和美国的案例佐证。

置于国际比较的视野,无论债务还是信贷占GDP规模而言,中国并非特别惊人。美国和日本债务均超过GDP规模,而两国DCG水平在危机爆发前都超过200%,但中国的问题在于上涨速度与发展趋势。

当我们对现状迷惑之际,往往会求助历史。日本是最常见的案例,但日本并非中国最合适的参照系。换而言之,中国当前发展阶段无法比肩日本,早在八十年代,日本人均收入、发展阶段、社会成熟度等都已经超过今日中国太多,下一个日本不是赌咒,而近乎空想。比较之下,韩国倒是更为接近的参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