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央行最新数据显示,4月末M2余额已经达到103.26万亿元,同比增速为16.1%,较10年前翻了5倍多。M2与GDP比重接近200%,创下全球新高,远高于美国的67%、欧元区的95%、日本的174%和英国的133%。面对货币供应量屡创新高,各界议论纷纷。中国的M2/GDP比重激增原因和风险何在?这是否会给今年的通胀带来压力?是央行失职导致货币超发吗?

横向比较不可取

从概念上来讲,由于各国广义货币M2的统计口径不同,不能简单地进行国际比较而草率得出结论。比如,美国的M2/GDP比重较低,原因在于其M2统计除扣了大面值定期存款(10万美元以上),而小面值定期存款、非机构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也都扣除了个人退休账户和Keogh计划部分,即扣除了长期储蓄,其M2统计相对狭窄;韩国从2003年对M2统计口径进行调整后,M2/GDP便大幅提高,其中M2包括货币市场基金和债券。

而中国的M2是统计在狭义货币(M1)上加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外币存款和证券公司证券保证金,2011年又将住房公积金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纳入统计,相对来讲,统计口径较宽。因此,如果仅采用各国公布的M2数值并使用M2/GDP比率作简单的国际横向比较,得出的结论存在一定的偏差。

当然,即便剔除指标因素,中国M2增速较快,占GDP比例之高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这一结果的形成原因也十分复杂。

纵向比较:中国M2/GDP比值之高有其合理性

其实,对中国M2/GDP之高的担忧由来已久,造成中国M2/GDP较高的原因众多,既有经济货币化的需要,也与中国居民储蓄率高、国际收支双顺差、间接融资比重过高、企业留存收益较低等综合因素有关,需要分别梳理。

首先也是最基本的解释是中国在经济改革过程中,货币化进程正在加快。毋庸置疑,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提高了中国的市场化程度,居民所需物品也逐渐由政府配给转为自由交易,货币的交易动机大大提高,随着产品供给种类的日益丰富,货币化进程飞速发展。这点央行的官员多次做过阐述。

另外,伴随着中国企业制度改革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以及人力资本货币化进程的推进,中国仍经历着要素市场的货币化过程。正如北大周其仁的观点,在中国现行土地制度下,政府供地类似投放货币。自1999年以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大幅提升,启动住房改革便是重要原因。

但是,如果仅用经济货币化的观点解释中国M2/GDP 高于其他国家的事实, 却又略显乏力,毕竟没有证据表明中国经济货币化程度高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因此,探求这其中的原因,或许还需从中国独特的经济特点着手。

一是中国拥有较高的储蓄率。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医疗、教育、养老等预防性支出占比较多,加之国内的投资渠道单一,中国居民的储蓄倾向比较严重,居民储蓄存款始终平稳增长。据统计,到2012年末中国国民总储蓄率高达51%,居民户存款已经达到43.7万亿。而高储蓄率所产生的大量存款为银行贷款投放提供了支持。

二是中国直接融资比重仍然较低。从融资结构上看,中国一直是以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为主,尽管近年来直接融资有所扩张,但相对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如美国直接融资比重长期以来都接近90%。国际经验表明,间接融资比重较大的国家,M2往往也会偏高。但值得肯定的是,伴随着金融深化和发展,中国直接融资的比重已经有了较大提升。例如,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比重在2002年为91.9%,但近几年一路下滑,今年3月已经降到了42%。而信托贷款与债券融资从几年前的星星点点,发展到今年3月,占社会融资总量分别达到了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