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是资深媒体人、曾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日内瓦首席记者的段秀杰为FT中文网撰写的“瑞士透视”系列文章的第二篇。

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接连有几位地方官员因其对瑞士高档手表的偏爱而被网友揪住,并在随之而来的调查中落马。在反腐风暴席卷的当下,敢于将自己的瑞士名表示人已被春晚相声调侃成“勇气”的代名词。坊间更有段子称:官员要么不戴表,要戴就戴卡西欧。瑞士表似乎已成为官员的克星和不祥之物。不久前,新华社接连发表几篇驻瑞记者对瑞士手表的调查类文章,称中国消费者钱多人傻,被商家忽悠,存在不良消费习惯。一时间,瑞士手表在中国消费者中的形象变得复杂起来。瑞士手表为何能独霸天下?其身价到底值多少钱?看来下面这些文字,解答了这两个问题,也许瑞士手表的形象就会清晰起来。

瑞士人性格保守低调,不轻易表达自己的喜好。然而,以瑞士手表为代表的“瑞士制造”,却承载了瑞士人的集体荣誉感。每每说到瑞士手表的品质,瑞士人似乎总是觉得有责任向我这样的外国人做出承诺似的,赞誉有加。有一次,我同一位嫁到瑞士、在那里生活十余年的女性朋友去游泳,我惊讶地发现,她手腕上的欧米茄星座系列手表伴随她在泳池里呆了一个多小时。问及原因,她一本正经地回答我:没关系的,这个手表有防水功能。

我也有一块相同的手表,也知道它的防水功能,却从未想过将它带到泳池里。我意识到,瑞士人对自己的产品质量不只是口头上赞赏,而是有一种超常的信赖感,仿佛宗教情结一般。我的这位朋友显然也是受到瑞士人影响,对手表的质量深信不疑。

然而,被称作“国家名片”的瑞士手表竟然不是土生土长的原生态产品,这一点恐怕许多人都想不到。瑞士是个多山的国家,七山二水一分田,资源贫乏,历史上是个以农牧业为主的穷国。恶劣的生存环境让瑞士人有着强烈的求生意愿,抓住一切机会发展自己。正是有了这样的环境,作为泊来品的手表在瑞士落地生根、发展壮大也就不足为奇了。

关于瑞士手表的起源,有一个比较通行的版本:16世纪末,法国的宗教斗争导致了一场大屠杀,追随加尔文的胡格诺派教徒纷纷逃到只有一山之隔(汝拉山脉)的瑞士,带来了制造钟表的技术。这种法国技艺和当地的金银首饰业相结合,就出现了瑞士的制表业。它从靠近法国的日内瓦向外扩散,主要是沿汝拉山脉一线向东北蔓延,一直到东北面的沙夫豪森,这个狭长的地带被称做“手表谷”。

几年前,记者曾来到处于手表谷中间地带的拉绍德封小镇采访位于城中心的世界上最大的钟表博物馆,拉绍德封因其在瑞士手表业中的卓越地位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这里,我听到了关于瑞士手表起源与标准版本略有不同的说法。

据说,300多年前,拉绍德封当地的一个马贩子赚了钱,从欧洲的大都市伦敦买回了一块时髦的奢侈品手表。而没多久,手表出了问题,马贩子便找当地的能工巧匠达尼尔试试运气。从没见过手表的达尼尔不仅把表修好,还把手表内部的机械原理彻底搞清楚了,他甚至用自制工具造了一块手表。从此,钟表的手工作坊在当地兴起。而几年后,欧洲发生了宗教改革,许多法国的新教徒为了躲避宗教迫害,越过汝拉山来到海拔1000多米的拉绍德封。因为当时的宗教领袖禁止工匠造十字架、圣餐杯等宗教用品,也不允许做首饰。而逃到这里的很多人都是身怀绝技的工匠,他们在拉绍德封的手表业中得到了用武之地。据说,当时冬天大雪封山,以家庭为单位的钟表作坊便开始利用各自的奇思妙想和高超技艺,制造出各式各样的钟表,春暖花开时便下山到巴黎、伦敦等地将钟表卖掉,几块手表就可以支撑一个家庭一年的生活。数百年的发展和传承,拉绍德封的手表工业不断兴盛,成为瑞士钟表业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