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国内外对中国经济的担忧日益加剧,其中重要理由就是,危机以来中国债务的快速积累是否会成为未来系统性风险的导火索,甚至已经开始讨论中国是否已经迎来了“明斯基时刻”。(即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所描述的时刻,即经济长时期稳定可能导致债务增加、杠杆比率上升,进而从内部滋生爆发金融危机和陷入漫长去杠杆化周期的风险。经济好的时候,投资者倾向于承担更多风险,随着经济向好的时间不断推移,投资者承受的风险水平越大,直到超过收支不平衡点而崩溃)。

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仅为7.7%,显示去年4季度经济好不容易出现的只跌回升态势再次出现了反复(2011年1季度至2012年3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了连续7个季度下滑),也让年初持中国强劲复苏的乐观派,多少有了一些失望;而4月份以来公布的一些高频数据,则进一步显示二季度中国的经济增速可能还将继续回落,而且在随后国务院和政治局关于国民经济仍运行平稳的表态,则进一步让政策短期内放松的预期落空。在众多预期相继落空之后,市场对于自去年4季度出现经济复苏的真假之辩,也日益激烈;与此同时,海外机构也开始发出了担忧中国经济的声音,惠誉和穆迪分别于4月9和16日,相继下调了中国长期本币债务评级和评级展望,而尼克斯联合基金总裁吉姆•查诺斯(Jim Chanos)甚至认为,在房地产泡沫、贪污、成本攀升等因素影响下,中国的金融危机已经开始。

从决策层关于“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的政策定调,以及4月份和5月份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分别强调“有效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信贷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和“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措施”,可见坊间的讨论已经引起庙堂的高度重视。实际上早在2010年,审计署就对以地方融资平台为主的地方债务进行过摸底排查(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0 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万亿元),随后包括银监会在内的各监管机构陆续出台相关规范政策,但在就业压力的羁绊之下,保增长始终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由此就出现了包括政府、企业和居民在内的三个非金融部门债务规模的快速扩张,其中地方政府债务的扩张更为突出,此前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就称目前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债务总规模在15万亿到18万亿。

在当前经济复苏进程反复和债务快速上升的复杂局面下,究竟如何来看待中国债务问题的讨论呢?

首先,需要对中国的债务现状有一个客观和清晰的认识。对于中国债务规模的具体数据,笔者提出一个简单的匡算办法:当前中国的融资体系仍是以商业银行体系为主,所以非金融部门的债务规模大体上就等于商业银行体系的总资产剔除金融机构之间往来后的部分。照此测算,截至2012年底,中国政府、居民和实体企业的债务余额约为100万亿元左右,2007年至2012年间中国债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8%(同期名义GDP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相应总债务占GDP比重已超过了200%,较危机前大幅提高了30个百分点。

如果从债务对经济增速拉动的角度来看,上述数据反映出:危机前增加一个单位的GDP需要0.2个单位的新增债务;而当前则需要0.3个单位的新增债务,才能实现一个单位GDP的增加,言外之意,中国经济的增长已经越来越依靠债务的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