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月初,中国中央政府发布针对香港的“一国两制”白皮书,这是香港自1997年回归后的首次,在陆港两地引发巨大争议。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以自己对香港超过20年的近距离观察,撰写《香港观察》系列,本文为第一篇。

最近这几个月,堪称是十几年来香港政治气氛最火热浓烈的时段。刚举办的“6.22民间对政改的投票”,据报道达70万人大关。马上就出台的“占领中环”行动,按组织者计划,将在7月1日举行,为此香港警方已经备下临时的巨型拘留中心。在这关键时刻的前夕,北京的中央政府在1997年后公布了第一个香港问题《白皮书》,一石激起千层浪,巨浪还在滚滚而来。

《白皮书》一公布,最新的香港大学针对港人身份认同感的民意测验显示,港人对“中国人”的认同感,创下香港回归后的新低。从笔者的直接观察来看,从1993年春我来到香港至今的这21年,香港与内地之间的互动,负面趋势曾未达到今天这样严重的状态。

几年前应FT中文网的邀请开专栏,笔者就自我定位成“中间论坛”,这也是我观察香港和内地关系的立场。比如说,我既不赞同内地对香港的“恩主”心态,也不赞同香港对内地的“蝗虫”标签。如今双方都有不少人站在一个极端的角度看对方,越看越难看,而我则试图解答:为什么香港与大陆间这20多年的相互摸索,竟然摸出这么一个糟糕的状态?

这就要从“一国两制”这个基本的框架说起。当初邓小平为解决香港问题,定下了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的大框架。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内地(以下简称“北京”,因为实际上就是北京的中央政府)和香港双方都处于摸索的状态。用当年陈云对中国经济改革传播最广的说法来说,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北京和香港则是“摸着对方相处”。

不能不承认,经过了20多年,双方本以为会摸出一片新天地,结果却是摸出一片大烦恼,双方显得越来越烦。是不是会“烦”到“翻”(就是“翻脸”)的地步,这是许多人焦虑的大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双方同文同种,为什么对彼此的制度和社会趋势的摸索又引发出如此不和谐的结果?

双方高层都缺乏对他方制度的体验

邓小平定下的“一国两制”是个粗线条的顶层设计,首先必须肯定的是,这方案原本是一个实事求是、宽容适度的过渡纲领。不过,对于中共几代的高层领导群体而言,他们处理纯粹的内政问题经验丰富老道,而对处理香港这样的“非典型”问题(它既非纯粹内政、又非纯粹外事)的经验却基本上是缺乏的,“大姑娘坐轿子头一回”。

因为他们的学习经验、革命经验和工作经验(武装斗争、治理中国)都让他们熟稔处理内政的逻辑。这并不是说他们在内政问题上做得完美,而是说,仅从经验主义角度来看,他们处理内政问题是拥有一个相对丰富和灵活的“工具箱”的。即便遇到什么麻烦或犯了错误,都能找到办法来应付,稳住局面。相反,他们从来就没有过处理香港这样非典型问题的背景和经验。他们不知道在实际操作的层面上,让一个在所有的制度方面、生活方式上和内地都不一样的香港,如何真正成为中国的香港。但他们却在努力,只不过是按照他们的价值观和利益观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