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波动性上升是经济现代化所产生的结果,长期投资者无需对此感到恐慌。

《金融时报》时常报道关于中国经济形势愈发动荡的消息。一会儿一家私营公司破产倒闭了。一会儿又有一家公司未能按时支付债券利息。

这些消息多棒啊!让负面报道来得更猛烈些吧!

考虑到基数效应、逐渐萎缩的劳动人口,还有其他多种因素,不可避免的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速将逐渐放缓。但波动性上升并不意味着灾难即将来临。正相反,这是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结构性调整和观念转变所产生的结果。这一转变的意义重大,其影响大体是积极的。

中国经济最重大的结构转变体现在私营部门的发展上,这一领域现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而30年前当我首次来到中国工作时,中国连一名企业家都没有。形势变化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当时中国共产党花了六年时间在国有企业范围内精简了4600万个工作岗位。

这相当于是解雇了占如今美国劳动力总量30%的工人,但在中国以外,很少有人记得这一改革过程的戏剧化开端,亦或是理解伴随这轮裁员进行的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性财富转移——通过缴纳象征性的费用,本属国家所有的房产被转移到了中国工人手中。

如今,82%的城市劳动力在私营部门就业,几乎所有的新增就业岗位都是私营企业创造出来的。私营企业贡献了70%的投资规模和工业销售额,并在大型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量中占据了最大份额。政府仍然掌控着金融领域和大多数的资本密集型企业,但仅仅经历了非常短暂的一段时间,中国就已经变得充满企业家精神。

随着中国经济变得愈发具有市场导向,波动性上升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无法逃避周期性的经济衰退。在将来,这条规律也将适用于中国,特别是如果中共继续放开金融领域。任何呼吁中共扩大经济自由以及本国公民和企业个体自由的人,都应对这个自由化进程表示欢迎。投资者在发达市场中已经学会了应对波动性,他们在中国也有必要这么做,并将这看作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志。

中共近期接受了“创造性毁灭”的概念,这是一个重大的观念性转变。中共领导人将党的未来寄托在了私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上,他们开始逐渐接受资本主义必须允许犯错的观点。和过往的改革一样,这一变革将以稳健谨慎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推行。

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一变革的初期阶段——地方政府显然得到了上级指示,克制住了没有出手救助数家规模较小、陷入困境的私营企业。

媒体在宁波市建起了“破产观察点”,等待出现一家住宅地产开发商宣告破产。但在房地产领域,我们同样也应容忍失败。中国大约有9万家房地产开发公司,但如果目前有一个以上项目正在运作当中的开发商数量超过1000家,我将感到非常惊讶。这些房地产开发公司当中有不少都管理不善,如果中共不向它们提供支持就将陷入破产——认识到这一点真的有那么让人震惊吗?

这反映出了一种健康而又自信的政策演进,各界应对此表示欢迎。正是这种变革,能在长期内推动形成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更加开放的社会环境;正是这种变革,能够催生出数量更多、经营成功的私营上市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