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两起重大的政治事件震撼了世界。发生在不同大洲的这两起事件,粉碎了战后的确定性,并帮助塑造了我们现在所处的全球体系。

在波兰,在与僵硬但仍凶残的共产党政权谈判数月后,自由选举得以举行,使百折不挠的列赫•瓦文萨(Lech Walesa)所创立的团结工会运动获得大胜。在中国,当局对天安门广场上由学生主导的示威进行了血腥镇压。坦克出动,数百人丧生。

这两起重大事件推动欧洲和中国走上不同的路径。在波兰,自由获得势头。波兰的选举在那个令人欣慰的秋天在东欧各国点燃了一条火药痕迹,柏林墙的倒塌和欧洲大陆重新团结在自由之下是这一变化的高潮。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中国走上了倒退之路。当政者在继续尝试扩大经济自由的同时,对同情抗议者愿望的体制内人士进行了清洗。学生们的民主诉求遭到一口拒绝。

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后,这一命运转折的结果清晰可见。经济上,两国都享有20世纪80年代不可想象的繁荣。波兰的人均国民收入增长至原有水平的三倍多,从6000美元增至21000美元。中国的崛起使数亿人摆脱了贫困,还重塑了世界经济,使“中央王国”再度成为一个贸易大国。

但在政治上,差异仍然像当初一样明显。没错,推翻苏联在欧洲的统治,以及苏联本身的解体,并非没有流血和悲剧。超过10万人在南斯拉夫解体的过程中丧生。但对欧洲乃至世界来说,苏联解体仍是一件大好事。第二次世界大战留下的阵营界线被消除。欧洲前共产党国家的人民在欧盟成员国的支撑下,推进自由前沿,打造民主制度。尽管有危机的蹂躏,近年还有恢复元气之后的莫斯科的武力恫吓,但那些成果看上去相当稳固。

中国的快速发展有时导致西方观察人士质疑民主体制带来卓越繁荣的能力。但是中国的经济自由化和僵化政治制度之间的失衡仍引人注目。

中国领导层坚持要求实现非常高的增长率,既反映了让数以千万计的农民迁入城镇的巨大挑战,也反映了对于社会不安定的担忧,而后者正是天安门事件的后遗症。

然而,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自己承认的,旋风般的扩张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的发展模式正在产生沉重的环境和社会成本。依靠严重腐败的地方政府来推动投资,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加剧了腐败。

很难知道共产党政权如何调和政治与经济自由,或者这个概念与一党制是否相容。党为了保持其对权力的垄断,常常祭出民族主义的大旗。在民族主义情绪往往易于爆发的亚洲其它国家,这是一条危险的道路。

欧洲的经验提供了产生希望的理由。中国也许缺乏言论自由,但它并不是极权主义国家。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尝到了贸易、旅行和互联网带来的好处。共产党的赌注是,这些经济自由和压倒一切的对稳定的追求,将足以保证其生存和中国的崛起。这是一场豪赌。

译者/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