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领导层去年秋季上任时承诺,将不像此前的领导层那样看重经济增速,而会更注重增长质量。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总理李克强都强调,中国需降低对商业投资的依赖,更注重居民生活质量,比如说治理可怕的污染。

这在多大程度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政治规划、而不是一种宣言,时常引起质疑。今年初,习李二人重申了他们的承诺: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劲爆的7.5%,这跟上一届领导层任期最后一年的目标持平。老式的增长目标又回来了,尽管经济过热的迹象已非常明显。

眼下,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庞大的中国经济体发生硬着陆的可怕前景再一次出现,但他们再次视而不见。面对房地产价格不断下滑和投资日益疲软,北京方面出台了微刺激政策。

中国政府加快了铁路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并为小企业减税。中国上周宣布了两项最新措施: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并指示地方政府出资加快大型项目的完工。

跟以往的刺激计划一样,拧开“水龙头”事实上可能会有效果。向金融体系注入更多流动性,应会暂时缓解大型国企和地方政府的还债压力——眼下它们使出全身解数,也难以偿还在危机后2009至2010年的增长刺激计划中积累下来的债务。

刺激计划能够帮助企业为每年从农村涌入城市的数百万人提供就业岗位,从而应当也会使社会不安定因素得到控制。再加上住房抵押贷款的放宽,应当会大大降低中国房地产市场崩盘的威胁,尽管这种威胁非常突出。

打开“喷油井”不会没有代价。新刺激措施将为信贷增长提供新动力,增加中国业已庞大的债务存量。过去5年里,中国债务存量增加了近一倍,与国民收入的比例由130%攀升至210%。仅地方政府债务便达到令人吃惊的3万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可能违约。

鉴于经济崩盘可能带来的政治与社会后果,中国政府的实用主义做法也属情有可原。但再次祭出刺激政策表明,让中国放弃既有发展道路、采取更可持续的增长模式是多么的困难。

向信用创造过程注入更多理性并非不可能。有迹象显示,近几个月来,中国政府已更愿意让投资者更多地承担押注失败的后果。

但进行有意义的改革有经济和政治代价。中国企业之间相互联系十分紧密,如果允许一家对整个系统举足轻重的公司破产,将导致严重的溢出风险。强迫地方政府到公开市场上以透明方式筹集资金,在政治上可能无异于打开“潘多拉魔盒”。

要在这么多陷阱面前安全行驶,必须拿出高屋建瓴的决心,以及清晰的战略。使腐败丛生的地方政府体系变得透明,使私营部门去杠杆,这绝非小事一桩。不过,另一种选择就是,凑合混下去,时不时踩下经济油门,继续助长中国失控的信贷瘾。这条路的终点将是中国经济崩盘,而这种结局显然是中国领导人极力避免的。

译者/邢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