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全球市场波动之下,中国经济减速引发多方关注,FT中文网陆续推出专题讨论。本文为复旦大学教授张军一次演讲发言,经作者授权刊出。
通过回顾历史,张军认为应把中国和东亚经济体视为有“韧性“的经济,“韧性”这一概念可帮助理解其多年发展的经验。他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确有令人悲观的一面,但这一局面也往往会促使政策和体制做出适应性改变,实现创造性毁坏的新增长,而一个经济体要变得有韧性,需要政府和市场形成良性的互动。
我觉得在今天上午演讲与随后讨论中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大家在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方向上没有分歧,可以把这个作为一个前提来讨论后面的问题。大家对于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奇迹在未来是否能延续,显然有不同的看法。林毅夫刚才的演讲在经济收敛的框架里面用中国与发达经济体的相对收入水平来推测了中国未来的潜在增长率,并且认为这个增长率还是相当的高。我相信在这一问题上大家会有不同的看法,可以继续讨论。
事实上,没有人可以准确地预测未来的经济增长率会是多少。但我仍然相信,东亚经济在过去50年特别是前30年所经历的制度转型与结构变化的阶段是我们研判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前景的理想参照。我始终也认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接下来的发言就与“东亚经济奇迹”有关。
在中国经济的增长还能持续多久的问题上,悲观者居多。持这种看法学者来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中国经济出现问题一面,特别是过去五六年来出现的增长降速现象,伴随经济降速,还有债务、产能过剩、房地产投资过多及某些地方出现“鬼城”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存在,但不可否认,这些问题也都不是第一次存在。回顾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特别是过去20年,也多次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只是有些问题出现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不仅中国如此,如果回顾一下东亚发展经历,特别是在其早期30年的经济转型与发展中,这些问题也屡见不鲜,比如在台湾和韩国,甚至在日本超常增长阶段,这些也是非常典型的增长现象。
观察中国和东亚经济的发展现象时,比较有意思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这些经济可以持续发展这么久的时间?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走过了35年,实现了9.7%的年均增长率。韩国和中国台湾,从低收入的阶段成功地跨入高收入的阶段,也走了40年。为什么其他的经济体,即使从最低的收入阶段起,多数也许只经历了10年甚至更短的经济增长,然后基本就停滞不前了。为什么我们能保持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为什么亚洲四小龙,特别是中国台湾和韩国,能完成从低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的跨越?如果这样来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话,我们一定会猜测,或许这些成功的经济体里面一定有一些能越过这些问题而持续增长和发展的动力存在。
经济发展,特别是从低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的经济发展,其实是充满挑战和风险的曲折过程,这个过程中会经历反反复复的经济起降,会经历外部冲击和震荡,所以一个经济体要成功地实现从低收入向高收入阶段的发展,一定是要能成功地应对和处理这些挑战,化解这些风险,也要去不断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结构性问题。能做到这一切的经济体数量不多,东亚经济和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经历都应算是成功的案例。就这一点而言,我们也许应该把中国和东亚经济体视为有“韧性”的经济——而且我认为,“韧性”这个概念很可能是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在过去30年以及东亚(特别是韩国和台湾)在经济发展的头40年里成功发展的最重要原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