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期间,中国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对于市场人士而言,这似乎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假期。

首先,9月最后一天,中国央行和银监会共同出台了住房贷款的最新政策,重申了七折优惠利率的下限,并放开“限贷”,鼓励符合政策条件的异地贷款购房。此举其实并不是单纯的刺激政策,而是随着“双限”政策逐步放开,恰是回归市场化的表现。由于内生因素导致的地产需求下降,跟局部过剩的供给正在更加密切的咬合,外在的行政约束日益显得多余。

与此同时,新政再次强调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发行MBS(抵押贷款证券化)、期限较长的专项金融债券等多种措施筹集资金,用于增加首、改住房贷款投放,这将建立起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石,解除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深度绑架。“北上广深”四大城市“限购”也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被释放,只要配套的房地产税政策最终到位,中国住房的投资属性将几乎消失,住房成为普通商品。

一方面,合理的改善性和异地购房需求的释放,将托底房地产行业,使其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跌,保存经济的适度暖意,为各项改革争取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市场自发的调节力量将最终起主导作用,未来房地产行业将只是托底经济的基础产业,而非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所谓的“稳增长”和转型,正是需要放开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限制,促使其按照自我运行的规律自然进入下半场,而政策要做的是,更加高瞻远瞩的加强对创新、技术升级和代表转型方向的产业的支持。

于是我们看到了,十一期间国务院还印发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出认真落实物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物流企业做强做大,并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降低居高不下的中国流通成本,这将有力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

此外,从10月1日起,小微企业免税标准从月营业额2万提升至3万,未来或仍将成为定向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主要支持对象,从而带动经济平稳转型。这也与近期PMI的表现相吻合。9月份制造业PMI为51.1,与上月持平,表明制造业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同时非制造业PMI回落至8个月低点54,势头偏弱但仍处于扩张中。制造业中仅小型企业继续处于收缩区间,表明小微企业仍然面临较多困难,成为政策发力之所指向也是必然。

除了房地产之外,另一个悬在中国实体经济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地方债务,其刚兑也有望打破。10月2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发布,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债务的规范化和市场化,并明确中央对地方债实行不救助原则。结合9月份新《预算法》的修正,以及财政部发布的《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政策,本届政府在财税改革和债务问题上正逐步推进顶层制度设计,以时间换空间,开启地方政府市场化、透明化融资之路,最终消化存量地方政府债务,并逐步解决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的不匹配,使其走上可持续道路。

此举会导致潜在的信用担保和刚性兑付逐渐消融,让市场纪律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来更加准确的定价,并进一步引导经济整体的无风险利率水平降低。我们一直强调中国需要“去杠杆”,或者更加准确的说是“移杠杆”,即地方移给中央(PSL抵押补充贷款是一种变种),政府移给民间(混合所有制和对公私合作PPP),表内移给表外(证券化),国内移向海外(人民币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