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为英国《金融时报》副总编约翰•桑希尔(John Thornhill)在正在宁夏举行的2013年中阿博览会金融合作论坛上的讲话稿,稍有编辑和节选。
在11年前,当我还是英国《金融时报》亚洲新闻编辑时,我来过宁夏。那时我经常来中国出差,但主要是去大城市和沿海城市作报道。终于有一次,我决心访问一个边远的内陆地区,看看那里的生活是怎样的。
于是我飞到银川,第二天开车五个多小时,进入越来越偏僻和贫瘠的乡村。我看到很多窑洞,人们告诉我,直到几年前这些窑洞里还住着人。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这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但当我终于来到一个边远的小村落,我惊讶地看见了新砌的砖房,更让我惊讶的是,几位村民把我带到他们家中,我发现他们的孙辈们正在通过一个大屏幕电视看DVD。
与中国其他许多地区一样,这个村庄里的劳动力大多在沿海城市打工,把收入寄回家。尽管官方数据显示当地收入非常低,但村民们说,他们的生活从未像现在这样好。
我的宁夏之行告诉了我几件事:
一,官方数据不太能反映事情的真实全貌。
二,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变革程度惊人,即使最偏远地区的人们都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一变化;数百万计的中国人在二十年里脱离了贫困。
三,中国正在快速和世界其它地区建立经济合作关系。令我吃惊的是,来自阿拉伯,特别是科威特的投资者在中国西部相当活跃,好似又重启了连接两地的丝绸之路。两地的经济,文化以及宗教关系日益密切。
以上三点是为了给我接下来的演讲做个铺垫。接下来,我将与诸位分享有关全球经济的六个话题。对于英国《金融时报》的记者编辑而言,这六个话题是我们最为关注的。
一,虽说各国财经媒体每天都大登特登一些令人惊悚的头条,诸如欧元区危机,金融市场动荡,新兴市场放缓等,但事实上,全球经济复苏已经步入正轨,初见成效。据高盛估计,在这十年间,全球经济的增速将达4.1%;与之相比,过去三十年中,任意十年的增速都没超过3.5%。
要是你生活在伦敦,纽约,或者东京,这个预测可能有些过于大胆;但如果你住在北京,银川,阿布扎比或是科威特,你就会觉得这个数字相当在理了。
全球经济的大部分动力来自中国。中国经济的规模高达8.2万亿美元,约为美国经济的一半。也就是说,中国每年增长8%,就相当于美国每年增长4%。每12.5周,中国经济的产出相当于一整个希腊的经济总量;从2010年算起,中国已经“产出”了一个印度。
在这种情况下,最大的疑问便是:中国还能以这样惊人的速度增长多久?中国地方政府的楼堂馆所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企业与个人债务的规模也在迅速增加;这一切都不得不使人产生担忧。
中国总理李克强近日为英国《金融时报》撰文时曾提到,中国将持续保持一个健康的经济增速,并坚持对外开放。同时,中国将精简政府规模,力推结构性改革,刺激国内消费——城镇化将让一亿农村人口在接下来的十年内成为城镇居民,这将大大提高国内的消费需求。
中国今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7.5%。从全球范围内来看,这仍是一个相当高的数字。但在与中国人交谈时,我惊讶地发现,他们对中国经济却感到十分不安,不知道这个体系是否已经达到上限,是否需要更彻底的改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