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西班牙朋友表示周围有很多朋友在学中文,一位意大利资深飞行员朋友也不能高枕无忧,正试图在中国航空公司里找份工作,学中文也是迟早的事,当然也有很多欧洲人来到德国学德语找机会。这是很好理解的现象,除了德国,欧洲经济十分不景气,语言学习潮流从来都随经济走向。
而在中国,学英语长期以来是义务。多少倒霉鬼都栽在英语四级上,每次都考59.5分而拿不到大学学位证,好冤:吃自己国家的粮食,拾人家的牙慧?
在中国,英语四级是高等教育,可中国人在国外向来是餐厅打遍天下,学语言为的是基本生存。
抱怨英语难的中国人是因为还没学法语,抱怨法语难的人是因为还没学德语。在德国生活的人,大部分人上过语言班和融入班,在那里可以一睹各国人的“命运”:来自科索沃的姐姐说起德语来像开着一辆坏透了的车,时停时开;最角落里的西班牙兄弟打着不稳定的西语颤音,而最让人受不了的还是那位中国大叔,说起德语来像日本武士般不容分说,却让听众想一剑封喉。
德语里最难的一个音是“r”,在中文里是没有的,让中国人困惑,急躁,神伤——到底是喉咙管哪个部位发出来的?德国流传这么一个传说,一个大半辈子呆在德国的中国人临终前,把妻儿召集床前,大家等着他揭秘一个天文存单,不曾想老头子说,我终于能发这个音了,“r……”,然后无憾地离开了人世。
德语的句子也较复杂,并且语序相当不一样,谓语动词或者情态动词经常排在句末,中国人说着说着就走丢了,像经历了一场长跑,长得足以忘我忘他,自然谓语就给跑丢了。
中国人无论是学习德文还是英文,都是无丝毫优势的,因为它们是和中文八竿子打不着的另一套语言系统。可在中国,学英语的积极性莫名其妙地高,小朋友一见到外国人就来主动过来练英语,管他是来自英国还是法国,还是非洲。
但是学外语到底是在学什么?除了中国学生“升学”、“找工作”等实用主义理由,有两种主张。第一种认为语言不过工具,第二种认为语言就是文化本身。但共识是,语言文字是另一种文化难以逾越的屏障。
中国人遍布全世界每个角落,可见中国人的适应能力之强,但很多居住在国外的中国人即使学了一定程度的当地语言,仍然保持着严格的中国式交际方式和生活方式: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融入不是主要目标,而是享受当地好的空气质量和福利制度,尤其是教育系统,语言即使磕磕巴巴,能混就行,全指望下一代了。
中国人喜欢把酒言欢,而这个“欢”更多的是觥筹交错,推杯换盏间用烈酒把对方灌倒,中国人讲究是一切尽在不言中。中国人的处世哲学是察言观色,祸从口出。
而西式聚会,鲜有椅子,大家举着红酒杯一对一,或三三两两地交流,很多是初次见面或者二次碰头,这样你可以结识朋友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没有椅子固定下来,自然加速了聚会人员的流动性,也就增加了交流的覆盖率,实打实靠的是语言和谈吐。
在交流初期,作为一个外国人,说出当地的语言,对当地人来说是件新鲜的事情,就像逗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新鲜感和喜悦感油然而生,但是过了这个阶段,就觉出交流的无力,或者寡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