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备受关注的中诚信托30亿元“金开1号”信托计划的兑付方案出炉。中诚信托已找到新的接盘方,投资者可以全额收回本金,但今年年收益率低于预期。这标志着让国内外金融市场揪心多时的一场兑付危机在最后一刻被化解。

这是最典型的“中国式”解决方法:稳定大于一切,最终参与各方“皆大欢喜”。投资人本金落袋为安,虽然到期收益率与预期存在差距,但相比于本金损失,显然微不足道;该项目的资金托管和代销行——中国工商银行此前就高调公开宣称不兜底,“尽责”地引导投资人知晓了信托产品真实存在的风险;作为通道的中诚信托全身而退,顺利以现金兑付投资人;“刚性兑付”得以延续的同时,事件也给影子银行通道业务敲响了警钟;监管层并未就此次事件明确表态,贯彻了本届政府“让市场起决定作用”的理念;而地方政府也积极化解了当地的投融资风险。

表面上看,危机化解,消除了业界对“刚性兑付”将就此打破的担忧。但实际上,按照最新的兑付方案,这个信托产品已属于“软违约”。该产品最初承诺,对于投资额为300万元的投资者,分别按照9.5%、10%、10%的年化收益率支付三次利息,其中前两次已按预期收益率支付,但第三年投资者实际获得的年化收益率只有2.8%。

此外,之前标普关于此次事件的报告和工行董事长姜建清的公开表态,都透露出一层意思,即市场其实已经对这类信托产品形成预估违约,任何责任方完全兜底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金开1号事件事实上标志着“刚性兑付”已被打破,高净值个体投资者必须面对风险与收益再匹配的问题。

对于接盘方是谁,市场众说纷纭,山西省政府、华融资产或者中诚信托第一大股东中国人保都曾被视作可能的下家,但均被当事方否认。不论由谁来接盘,事件的最新进展已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短期内,无论是监管方、代销银行方面还是通道方,都不会同时默许“刚性兑付”被彻底打破,也就是让投资人连本金也收不回。

但是,从理论上讲,任何扭曲了风险收益比例的隐性担保,都应该被打破。当前市场上的各种隐性担保导致了投资者错误的风险回报理念,造成投资者风险偏好上升,而“刚性兑付”更是导致道德风险不断累计。

监管层对于扭曲的风险投资理念,不能坐视不理。从去年底传闻中的中国银监会9号文,要求银行不得接受或施加任何明保或者暗保,到国务院107号文,计划约束信托行业,再到近期媒体报道,银监会正酝酿要求银行总部设立同业、投资业务专营部门...... 这些都说明,监管方已经偏向破除“刚性兑付”,以规范影子银行业,并纠正投资人的盲目趋险情绪。在破除速度上或有不同看法,但方向已定,投资者应该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作者邮箱:tao.feng@f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