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庭有时会让我们失望。美国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 2013年9月发布的一项调查为这一观点提供了证明,不过没引起多少关注。

该项调查针对2011年“经历困境的家庭”,以及陷入困境时得到过谁的帮助,调查结果通过一幅简单而令人悲哀的图表呈现。那么怎样算是陷入困境呢?电话停机,漏缴公用事业账单,拖欠房租或房贷,或者生病了看不起医生或牙医。

一多半家庭期望得到家人的帮助,还有近一半则指望朋友帮助。只有很少一部分家庭(大约五分之一)希望得到社会机构、慈善团体或教堂的援助。

结果绝大多数家庭的希望都落了空。家人极少帮忙付租金(大约六分之一),而从其他来源(或者为了其他目的)获得资金援助就更加罕见了。

简言之,手头拮据的美国人相信能从亲友那儿得到帮助,但这种信任是没有根据的。(如果你想了解“发薪日贷款”为何如此流行,不妨从这份报告入手。)

这份研究当然也不乏乐观解读:也许有许多人得到了亲友的帮助,因此根本不在调查对象之列——或许吧。

但正如经济学家蒂莫西•泰勒(Timothy Taylor)所言,生活中有太多人经历深切失望,这种失望给他们留下“持久的阴影”。

这种令人沮丧的现实让我想起马克•葛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在1973年发表的《弱纽带的力量》(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葛兰诺维特是社会学家,他将两项不相干的研究拉到一起:一个是关于人们怎样找到专业或管理工作的调查;另一个是对社会关系网结构的理论分析。

先谈理论观察:最不可取代的社会关系(听上去有点矛盾)往往是相当薄弱或者遥远的关系。家族或朋友圈成员倾向于在圈子内互相结交,他们在同一个时期知道的事情也大致相同。这种社会纽带虽强但也累赘,也就是说,信息在这些圈子内部的传播渠道非常多。

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弱纽带”有价值,正是因为这样的社会联系不寻常。通过弱纽带传递的信息往往是全新的——换言之,如果不通过弱纽带,新信息可能压根传递不过来。

葛兰诺维特接着通过自己的调查对上述理论进行补充。调查显示,人们常常通过个人关系找到工作(尤其是管理工作,或者是称心如意的工作)。老话说得对:知道什么不重要,认识谁才重要。或套用葛兰诺维特在其著作《怎样找工作》(Finding a Job)中的说法,最重要的是“一个人在社会关系网中的位置”。

但这不同于赤裸裸的裙带关系:帮助求职者找到工作的关键联系人,一般关系并不密切,算不上老同学、前同事等密友。葛兰诺维特的分析为调查结果提供了合理的解释:比较外围的联系人才能提供你不知道的信息。

就拿最近一项研究为例,尤卡-佩卡•翁内拉(Jukka-Pekka Onnela),奥尔贝特-拉斯洛•鲍劳巴希(Albert-Laszlo Barabasi)等人分析了数以百万计的手机通话记录,用这些“大数据”对葛兰诺维特的观点提供了支持,即弱纽带才是必不可少的。

译者/曲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