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因普选引发的香港“占中”运动在政府临时叫停对话后重启,香港市民和学生、香港政府、中国政府之间目前仍在僵持状态。澳门大学社会学教授郝志东认为,中央和香港之间存在妥协解决问题的空间,但无论结果如何,对香港政改的核心问题诸如爱国爱港、真普选、主权与治权、外部势力干扰等各方的认识误区仍值得深深反思,这也是解决香港、澳门,以及大陆和台湾的问题的关键。本文为《观察香港问题的十个认识误区》的上篇。

2014年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香港特首普选办法的决定,引发了9月22日开始的学潮,占中运动也提前举行。近20天来,运动经历了催泪弹、胡椒粉、日晒雨淋的洗礼,以及民主派阵营(学联、学民思潮、占中运动、泛民派议员)从单打独斗到有限联合的过程。(下文将各个民主派阵营所发动或者支持的运动统称为占领运动。)政府方面也吸收了之前的教训,调整了自己的策略,非万不得已不使用武力。政府和学生本周本来准备对话,但是占领运动却坚持如果人大不撤回自己的决定,则占领运动不会停止。于是政府将对话即刻叫停。

双方不谈、不打,占领运动不撤,形势又重回胶着状态,谁都不知道下面会如何发展,前途渺茫。

但无论结果如何,这次围绕香港普选与占领运动的一些讨论却是非常有益的,但是有一些误区需要澄清。本文将讨论围绕香港普选与占领运动的十个认识误区,包括选举民主是否是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的基石、民间与政府在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是否有共识、香港和中央冲突的性质是什么、中国是单一制国家吗、主权和治权可以分离吗、外部势力干扰是问题吗,到底什么叫真普选、爱国爱港的定义是什么、民主派是共产党的敌人吗、占领运动的出路在哪里等。

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的基石:福山的政治秩序三要素

内地不少人认为民主制度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确,各国的民主制度设计是百花齐放的。但是,尽管民主制度的设计可以不同,民主的原则却是普适的,民主的价值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世界上多数政党与个人都赞成的。不过,并不是只要沾上一点民主的边,比如“民主集中制”,就是民主制度。民主制度第一有定义,第二,不是说一旦建立就万事大吉。

以“历史的终结”之观点著名的美国学者福山,最近出版了一本新书,题为《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Political Order and Political Decay)。他仍然认为自由民主制度优于其他任何制度,是现代化的首选,是世界潮流。其“历史的终结”的基本观点并没有改变。不过,他并不认为民主制度一旦建立,便万事大吉。相反,自由民主制度永远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也就是说政治秩序的建立有待于政治秩序三要素的平衡,即政治上的问责制、强大而有效的国家行政体制,以及法治。其中政治问责制是指自由与公平的、有多党参与的、选举国家和地区领导人的机制,这也是民主制度的定义。正如邓聿文指出的,只有协商民主而没有选举民主的制度,不是真民主。这个机制,第一要建立,第二要不断完善。只有更好,没有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