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半年公布的经济数据,让我们既摸清了市场的边界,也摸清了改革的政策边界。
短短半年,市场人士对克强经济学的解读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紧缩为主旨,实体经济去库存,虚拟经济去杠杆;第二阶段是在7月9日李克强总理发表“上限”与“下限”的谈话之后,各方抛弃紧缩论,重拾稳增长,纷纷解读上限到底有多高,下限到底有多低,股票市场一改颓势大幅反弹。
前后两种解读大相径庭,显示学者过度热衷为政府阐释数据的尴尬。一些学者过于天真,不顾中国经济现实,希望克强经济学大幅紧缩,这必然导致经济硬着陆的严重后果;另一些学者信口解释,某些国外投行经济分师大力吹捧克强经济学,其谄媚程度绝不在国内某些政策分析师之下,反正他们进退有据,创造概念可以留芳市场。
任何经济改革都有分析框架,有边界效应,任由经济硬着陆既不负责任也不现实。对中国经济风险应该有清醒认识。
以6月钱荒为例,虽然银行存款突破了百万亿元,虽然央行的压力测试得出了较为乐观的结论,但央行真实版测试的结果却让投资者惊心,银行资产期限错配尤其是中小银行的资金杠杆之紧张,在特定考核节点对于央行“放水”的依赖程度,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
房地产同样如此,压低房地产价格固然可获为民请命的美名,却没有考虑中国经济的残酷真相:房地产具有金融润滑剂的作用,各个城市缺乏大宗税收来源、对土地财政极端依赖,未来城市化进程中的基础建设仍然靠土地增值收益,从笔者对几家政府投融资平台、和建设省内公路的路桥公司看,一旦土地财政下滑,部分三四线城市会很快沦落为鄂尔多斯的翻版。
再次改革如箭在弦,如果没有经济体制的又一轮改革,中国经济必然在十字路口滑向极左的、普遍贫穷的泥潭。但这次改革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大不相同,改革空间十分狭窄,缺乏足够的共识、经济虽然危机四伏却没有滑向崩溃的边缘、利益群体已有明确划分,理智的改革者注定只能在“螺蛳壳里做道场”进行小步改良,最终实现市场体制大改革。
相信作为一国总理,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以克强指数为表征,数据的真实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就是证明。今年以来,外贸进出口数据大起大落,有关部门开始时面对质疑一再澄清,最后却一反常态,以外管局为代表的权力部门用得力举措挤除贸易水份,6月份的外贸数据因此变得极端难看,但再难看的数据也比造假的美妙数字要好得多。
民再看审计署公报,对于地方政府的或有负债、对于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安全性、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对重点城市进行了“典型性披露”,曝露的风险足以让国民认识到债务问题的严重性。
近几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一再强调真实性,以往房地产、CPI、工业产值等遭遇严重质疑时,国家统计局总是在网站发表统计体系内专家的辩诬文章,表示公众产生质疑是因为公众缺乏专业素质,当公众对物价、房价、收入差距的感性认知,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屡屡天悬地隔时,统计数据越来越远离常识,非普通地球人所能理解。结果两败俱伤,公众对于统计局的数据来源不再信任,政府统计数据被边缘化,统计局倾力而为却屡被嘲笑。在造假成风、GDP与政绩第一的市场,以房地产开发商上报的数据、企业上报的数据、高收入人群自我披露的收入数据作为基准数据,都会成为大笑话。而现在,国家统计局想方设法,希望能采撷到真实的数据。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