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网编辑:
我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不能靠消费》一文的分析非常有见地,不过还差一点才会一针见血。
文章指出,在提高生产率的基础上增加要素投入才是根本和王道,我非常赞同。其实过去30年的增长,可以用两个“划地”动作来概括:
1.改革开放之初,在城市把日用消费品生产和商业零售等“非国计民生”这一块,在农村把“承包责任田”这一块,从计划体制下划出去了。党号召我们:“在这块“特区”里,你们自由发挥吧”,结果爆发了第一轮的增长。人民群众真的是“给点阳光就灿烂”,产生了大量的民企,以及大量全国性的,地方性的,县乡性的著名企业家。那时流行语是“万元户”,“港台大老板”。
2.到了朱镕基总理时期,在生产领域把中小型国企所占有的领地,在金融贸易领域把“非关键”这一块,不管是否属于“国计民生”行业,统统从国有计划体制中划出去,给了国内和国外的人民群众。其实,不划也不行了,因为他们已经在竞争中失败了,成了各级政府的大包袱。这一招非常厉害!“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们实现了连续近20年的高速成长。
如果中国经济是一个类似鸳鸯火锅的大缸的话,这时你会看到,放开的这边产生了大量的汤汁,生机勃勃,生态代谢非常好,大小鱼儿,进口海鲜活得非常滋润,逸出的汤汁也逐渐使得体系内另一边的大型国家保护动物活得越来越健壮,以至于开始把章鱼的触角伸到了放开的这一边。
现在的情形就是:活在这个鸳鸯大缸两边的水产们,都需要更大更自由的活动空间:所以应该去掉或者大幅缩小“保护区”范围,所有缸内生物,生而享有“国民待遇”:我们需要第三次“划地”。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大家都在人云亦云的说,我们的房地产业,以及钢铁,水泥等重工业产能过剩了,真的吗?
看看北京密云的农民住的房子,和基础设施,再看看最偏远的美国农村,日本农村农民住的房子和地上地下的基础设施,你就应该明白在中国这个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13亿人,我们还需要至少50-70年,才能毫不羞愧地说出“我们的房地产业,以及钢铁,水泥等重工业产能过剩了”这句话。
林毅夫教授的文章中用了更专业的“国民人均财富”这个数值来对比中美,中韩,中日,我从实际的角度看,非常非常赞同。
回到开始说的那个“一针见血”的说法:第三次“划地”才是那个按钮。按下去,在经济规律作用下,自然会有生产率的提高,要素投入的增加,有质量的农村城市化,以及至少30年的高速增长。
读者:HAOJ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