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国经济并未在这轮全球金融危机中受到太大冲击,但增长模式的转变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已经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经济活力与可持续性。各种“新”与“旧”的挑战纠缠在一起,互联网金融与财富管理正是其中的缩影。

一方面,中国经济金融体系仍然存在很多“拔苗助长”后的“短板”,如现代化财富管理体系的缺失;另一方面,却同时充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后现代”要素,如与国外几乎同步出现的、互联网技术对于金融体系的冲击。

中国人的财富管理短史

进入21世纪,加入WTO后的全球化融合、房地产的商品化、银行业的股改、股市的大起大落、高增长带来的居民收入迅速分化,种种因素都激发了中国人被压抑多年的财富渴望。

2000年9月,外币利率管理体制改革,使得外汇理财产品成为财富管理主要工具;2004年9月,光大银行推出“阳光理财B计划”,成为首支人民币理财产品;2005年2月1日,建设银行在四大行中首推“利得盈”人民币理财产品。2005年9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以此为标志,银行理财产品进入快速成长期,中国的财富管理进入了“大众化时代”。到2007年,因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机构中资私人银行部的成立,业界高呼面向高端客户的私人银行“元年”终于到来。

然而,财富管理文化的匮乏、有效金融市场竞争与制度环境的缺位,使得无论是高端还是大众化的财富管理,都逐渐异化。一方面,私人银行“跑马圈地”已留下恶果,逐渐沦为商业银行的零售部门,距离综合化的财富管理服务平台依旧甚远,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高收入人群的需求。另一方面,在缺乏透明度和约束的发展中,银行理财产品逐渐成为规避监管的途径和手段,客户需求往往难以被放在产品设计的首要位置。

自2012年以来,很多业内人士都在强调一个“大财富管理时代”的到来。背后原因,一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通胀等因素引发财富贬值风险加大,跨境资产配置可能性逐渐提升,公众对于财富管理的需求迅速膨胀;二是传统金融业态边界的模糊、机构综合化经营的深入等,都使得面向客户提供“系统性、多元化财富管理解决方案”愈发变得可操作。

互联网金融开启“大财富管理时代”

在此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和理念,突如其来地震撼着传统的财富管理模式,并带来巨大发展机遇。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变得如此时髦,以至于“如同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似乎只要把互联网与金融要素沾边,就变成了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在深入探讨互联网金融对财富管理的影响之前,我们有必要严谨地对其予以界定。

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包括资金的时空配置、风险管理、支付清算、信息发掘等。由此,“互联网金融”其实是一个动态过程,亦即现代互联网的技术和理念,从根本上改变着这些基本功能的落实。有鉴于此,互联网金融给财富管理带来的机遇,主要体现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激发了主动财富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得大众化财富管理需求得到更大满足。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具有“去中心化”、“民主和分散化”等特点,新的信息与金融技术,不仅使得资金供给者(财富管理需求者)与财富管理媒介更容易对接和配置,而且使原先只能被动接受金融机构财富管理服务的公众,以及难以投资门槛较高的财富管理产品的普通人,都能够更加主动地进行财富管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