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21日的日本参议院选举中,自民党大胜,与联合执政的公明党一举赢得参议院“安定多数”席位,结束了朝小野大的“扭曲国会”局面,并悉数掌握了参议院17个常任委员会委员长的任命权,安倍政权迎来前所未有的稳固局面。正如评论家盐田潮所言,这一结果是“Surprise Zero”,与预估基本一致。
参议院选举一直都被视为是安倍的软肋,他在2004年担任自民党干事长、2007年出任首相时都在这一问题上遭遇滑铁卢,此次胜选无异是一次“雪耻”。安倍之所以能赢,固然与在野党日渐式微、尤其是民主党民心尽丧等因素有关,但最重要的是得益于安倍很好地吸取了上次执政的教训。
安倍在上次任首相时,一上台就迫不及待地提出的执政目标是“教育基本法修正”、“宪法修正”、让日本摆脱“战后体制”,这是他一直以来的夙愿,尤其是“修宪”也是其外祖父岸信介梦寐以求、却未能完成的政治梦想。但国民真正关心的不是这些,而是切实关系民生的养老金改革、经济景气和就业等问题。施政重心与国民关心的乖离,导致支持率锐降,并最终短命收场。卧薪尝胆5年之后,重新出马的安倍显然已老练许多,此次出场他以“经济安倍”、而非“政治安倍”的形象示人,通过所谓“安倍经济学”迅速凝聚了民心,支持率连续7个月维持高位。虽然安倍经济新政的最终成效如何还难以断言,但与上台时相比,日本股市约涨至1.5倍、日元走低约20%、首季经济增长按年率换算高达4.1%等,都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形势下,安倍赢得选举是必然的。
如今,安倍执政基础稳固之后,外界的关注点正从颇具争议的“安倍经济学”转向可能出炉的“安倍政治学”。相较于“经济学”而言,安倍真正关心的显然是“政治学”。
安倍并无多高的经济学素养,他与滨田宏一、岩田规久男、高桥洋一等“通胀派”经济智囊的深交并不长,始于2011年日本大地震之后,且最初对大胆金融政策的解决方案也半信半疑。事实上,“安倍经济学”的实施目前基本上都交由经济智囊们操盘。而且,据日本《东洋经济》统计,安倍从去年12月26日上台至6月14日,在单独会面次数最多的10名官员中,只有经济大臣甘利明(排第7、会面38次)和财务大臣麻生太郎(排第10、会面27次)算得上是经济阁僚,其余8名则是内阁官房、外务、安保防卫等领域的负责官员,由此也可管窥安倍真正关心的事务是什么。
“安倍政治学”的三支利箭
那么,“安倍政治学”的内涵如何界定?我认为其核心恐怕也可以简单概括为“三支利箭”:修宪、为自卫队正名、打破基于东京审判的“自虐史观”。
如果说“安倍经济学”是为了摆脱困扰日本经济10多年的通缩困境,那么“安倍政治学”就是为日本成为所谓“正常国家”松绑。如果说“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是扔到湖面上激起涟漪的石头,那么“安倍政治学”的任何一支都足以让整个湖面难以平静。当然,我并不认为日本有重新走向“军国主义”的可能,媒体将日本政界的“右倾化”简单解读为是“军国主义复活”恐怕也只是陷入了沃尔特-李普曼所批评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陷阱而已,但毫无疑问,“安倍政治学”关系到战后日本立国的根本,甚至是战后国际社会已固化的既定安排。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