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德国因为其在经济上的成功而受到其他国家的羡慕。德国是欧洲大陆失业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财政预算也接近平衡。德国还是欧洲制造业大国,其经常账户盈余可与中国媲美。但在9月举行联邦大选之前,德国出现了一些自满的迹象:制造业有丧失优势之虞,各大政党却都没有在竞选纲领中触及其中原因。
德国制造业的成功是好运气和昔日经济改革附带作用的罕见结合。德国一直极大地受益于其在资本商品、豪华汽车以及化学品方面的历史优势,这些方面正好与迅速增长的新兴市场的需求相匹配。另外,德国前总理格哈德•施罗德(Gerhard Schröder)领导的政府在本世纪初实施的劳动力市场改革,对工资构成很大抑制作用,提高了德国制造业的价格竞争力。最后,德国的成功也得益于雇主与员工之间的合作。法国制造业经理会带着无比羡慕的眼光,看着德国制造业经理轻易地要求员工在工作时间方面保持灵活性,以满足客户需求并提供快速的售后服务。
这些成功背后的因素现在正面临压力。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放缓。中国力求实现经济再平衡,试图将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转变为消费驱动的增长模式。在欧洲,投资仍显疲弱。所有这些都导致德国商品的海外需求下滑。
同时,此次危机的一个结果是欧洲整体薪资水平被推低,而由于失业率较低(特别是德国南部),德国薪资则在缓慢上涨。
另外,德国的营商基础在恶化,这提高了企业成本,同时让保持灵活性变得更难。德国在教育和研发方面的公共支出占产出的比例可能不像意大利那样低得可怜,但在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幅削减支出以后,德国在这方面现在落后于很多经合组织(OECD)国家,例如奥地利、芬兰和法国。经合组织总部位于巴黎,是富国俱乐部。大约10年来,德国的公共投资一直低于公共资本的折旧。
这些趋势还没有引起广泛关注。上世纪90年代初两德统一后出现一股投资热潮,德国基础设施状况相对较好。但现在路面上的坑洼越来越明显。最近的一场洪水导致连接柏林和该国西部的一条最重要的铁路交通主干道在今年剩下时间内都将处于停运状态,从柏林到沃尔夫斯堡大众(Volkswagen)总部需要多用一倍以上的时间。当优秀的工程师们把时间浪费在交通堵塞中时,他们就不能及时赶到现场为客户高效地工作。由于劳动人口迅速老龄化,合格人才正越来越短缺的现实加剧了这个问题。
越来越多的桥梁禁止重型货车通过,货车有时不得不绕道数百公里,本来一个晚上的运输时间轻易就变成了3个晚上。基础设施的其他领域也摇摇欲坠:一些最重要的航道要回溯到神圣罗马帝国时代。
所有这些都让德国的生产活动变得日益困难和昂贵,经济数据开始反映出这点。以单位劳动时间的产出衡量的生产率现在大致为2007年的水平,这种停滞是自二战以来德国不曾出现过的。
大体上来说,解决方法很简单:增加基础设施支出,同时不再让大学和研究机构出现资金短缺。找到资金应该不难。在实行多年的减税措施后,德国具备小幅增税的空间,特别是如果增加的税收被投入到可提高生产率的投资活动的话。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