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为全球经济的增长动力,中国经济的放缓引发诸多关注,这是周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对于中国经济的冲击几何,合理的应对应该如何呢?FT中文网对于这一议题持续关注,近期也邀请不同意见领袖对此发言,期待以争鸣探索有益公共讨论,专题链接可见《中国经济放缓》

在本文中,张军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又处在十字路口了,政府面临严峻的考验,因为成本冲击和当前的经济减速为致力于推动结构改革提供了机会和动力;在当前经济因为外部冲击而出现减速的关键时刻,启动新一轮结构改革并顺势推进人口的城市化,可期待未来10年GDP潜在增长率约为7-8%。

中国GDP的增长率在2007年之后似乎突然回落,从之前20年近乎10%的高位一路滑落到不足8%。这一减速现象引发海内外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未来潜在增长率的猜测。中国未来10年的潜在增长率可以是之前20年平均增长速度的延伸吗?或者中国正在转入中低速增长的阶段吗?

与实际的增长速度多受短期需求因素的影响不同,一个经济的未来潜在增长率是由供给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因此,今天预判比如未来10年中国经济还能增长多快的问题,需要考虑供给方面的那些重要因素可能发生变化的方向与程度。就潜在增长率而言,没有经济学家可以明确回答未在10-20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是8%还是6%的问题。但是,如果可以对影响潜在增长率的一些更重要因素的变化趋势有所把握,也许可以对未来潜在增长率的变动范围有所预判。

那些对中国经济未来增长前景比较悲观的经济学家会把40年前的日本经济作为一个参照(亚洲四小龙也在不同程度上曾经历增长明显减速的情形)。很多人深信,依照投资率、工业增加值率以及就业比重等指标,中国经济现在很像上世纪70年代初的日本,而日本正是在1971年终结了高速增长(8-9%)阶段,进入低速(4%以下)增长至今。

本来,预判潜在增长率的基准理论应该是“收敛假说”。依照这一假说,随着一个经济体的人均资本存量或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接近高收入国家,原有的追赶速度必然在某个时间段上开始下降。所以,一个后起的经济体在经历了较高的增长阶段之后,未来的增长率会趋于减速。这是增长率收敛的规律。这个规律意味着,影响潜在增长率变化的首要因素是人均收入的相对差距。按照购买力平价估计,日本1973年经济失速时的人均GDP大约是美国的65%;即使是四小龙,在增长减速发生时,人均GDP平均也达到了日本的一半或更多。这与收敛假说的预测倒也基本符合。两年前,加州伯克利大学的三位经济学家(Barry Eichengreen, Donghyun Park和Kwanho Shin)公开了一个包含40个经济体的经验研究,他们发现,样本经济体GDP减速发生的最大概率出现在人均收入是美国的大约60%(用2005年的国际价格校准)的时候,而且之后GDP增长率平均下降不超过2个百分点。

的确,按照收敛假说的预测,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应该是平稳的而不是急剧的。而日本和四小龙的情形却不是这样。比如,日本经济的增长速度在1971年开始急速下滑,降幅高达50%以上。同样,虽好于日本,四小龙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经济增速回落也较为剧烈。回头想想,给定四小龙与美国的人均收入的差距,他们在本世纪以来本来还是可以有更快的增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