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的片面观察和解释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水岭。危机前经济增长快,就算不是一好百好,至少也是一好遮百丑;危机后,经济增长持续走低,政府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已经采取三次程度不一的刺激经济增长措施,市场对经济各种视角的担心和悲观情绪与日俱增。

经济持续下滑原因究竟何在?这个问题没有一句话答案,一段话、一本书答案也难有共识,还是让数据自己说话吧。宏观经济数据背后包含了周期性、趋势性、季节性、政策性以及其他不规则因素等多种驱动成分。采取分项讨论可以对经济减速做出相对完整的理解,进而对经济增速下降原因的性质(比如周期性还是趋势性,内因还是外因,政策因素的作用如何)做出判断。

从支出法看,2001-2007年期间与2008-2013年期间GDP增速下降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是净出口对GDP增速贡献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后期GDP平均增速较前期下降了1.81个百分点,其中仅是净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就下降了1.74个百分点,解释了平均增速下降的96%。净出口对GDP增长拉动的下降,主要来自于出口增速下降远超出进口增速下降。前后两个时期相比,出口平均增速下降了14.3个百分点,进口平均增速下降了9.6个百分点。因此,合理解释出口增速大幅下降成为理解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关键。

周期性因素

毋庸置疑,2008年以后中国出口增速的快速下降与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冲击有直接联系。从中国外部经济增长和外部经济进口增长两个维度看,金融危机前后呈现了趋势性的上升和下降。外部经济环境的周期性变化,部分解释了中国出口增长在金融危机前后的升和降,也因此部分解释了中国经济增长在金融危机前后的周期性上升和下降。

但是外部经济环境变化远不足以完整解释中国出口增速在危机前后的变化。出口增速可以分解为进口国进口增速的变化(反映外部经济环境变化),以及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变化(粗略地反映了市场竞争力变化)之和。2001-2007期间与2008-2012年期间相比,中国出口平均增速下降了13.7个百分点,其中进口国进口增速下降带来了4.6个百分点,市场份额增速下降带来了7.6个百分点。这说明外部经济环境变化仅解释了危机后出口增速下降的一部分,但还不是主要部分。中国出口市场份额增速的显著下降对解释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出口增速下降更重要。

趋势性因素

茅锐与笔者在《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事实、原因与变化趋势》(发表在《世界经济》)一文章研究了生产率、汇率、贸易成本、劳动力成本等诸多因素对出口市场份额变化的影响,发现贸易成本下降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决定中国市场份额变化最主要的两个因素。贸易成本下降是中国出口市场份额增长主要原因,劳动力成本上升则是出口市场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汇率、生产率等因素对局部市场和产品的出口市场份额变化发挥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总体上让位于前两项的主导作用。

WTO红利的逐渐消失,部分解释了中国出口增长的趋势性下降。2001年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外部经济体对中国的关税和非贸易壁垒下降;还包括了国内为了适应WTO规则而推行的一系列简政放权改革,这些国内改革措施为制造业产品生产和贸易建立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降低了交易成本。中国加入WTO降低了交易成本,但是随着时间延续,交易成本下降的速度不断趋缓,部分解释了中国出口增速的趋势性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