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面对一个现实主义者的时刻。近25年前,时任美国总统的乔治·HW·布什(George HW Bush)看到建立一个新的、自由的国际秩序的机会。欧盟(EU)曾希望能按照自己的后现代形象重塑世界,但它的梦想被系统性的混乱击碎。中东无数冲突的冲击波拍打着欧洲的边界。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跨过了欧洲的边界。

新一轮冷战没有任何好处——即便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显然想要破坏后共产党时代的欧洲格局。不过,与苏联的几十年对抗还是能带给我们一些经验,其中一条便是威慑。这些年来,对于世界在国际协同基础上组织起来的期盼,使得有些政客变得迟钝,他们必须重新清醒过来,认识到大国竞争的格局。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曾宣告历史终结,他说对了一半。资本主义仍然占上风,但中国这样的崛起国家和俄罗斯这样的衰落国家发现了新政治模式。正如哈佛大学(Harvard)学者迈克尔•伊格纳季耶夫(Michael Ignatieff)在今夏的迪奇雷基金会(Ditchley Foundation)年度讲座中所说的,“威权资本主义”提供了替代自由民主的选择。对于基于规则的全球体系,这些国家倾向于“按单点菜”:喜欢的就拿,对自己不利的就不屑一顾。

迄今,欧洲人在意识到世界现实(而非他们所想象的状态)方面慢了一步。他们对俄罗斯干涉乌克兰的反应令人痛苦地暴露了这一点。欧洲人的本能反应是寻求缓和危机。从某个层面来说,这样的想法是可敬的——战争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没有解决多少问题。但困难是,向普京让步并不能平息事态。相反,软弱会助长俄罗斯总统的扩张主义。

西方的当务之急应当是重拾威慑理念,俄罗斯支持的叛军击落马来西亚航空(Malaysia Airlines) MH17航班为此提供了契机。这里所说的威慑不是“相互确保摧毁”的核威慑,而是传统涵义,即政治决心和部署军队的意愿可以遏制局面的升级。许多欧洲人犯的错误——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主政的白宫在较轻程度上犯了同样的错误——在于,他们混淆了威慑与升级。我已经不知多少次听到政界人士和政策制定者说,他们必须小心翼翼,以免刺激普京。

其中的一些声明是自私的——他们的真正意思是不想破坏经济关系。但他们对威慑的意图似乎确实存在误解。制裁俄罗斯本身不会促使普京从乌克兰收手,但可能促使他在出兵其他俄语地区时三思而后行。

威慑如要发挥效力,首先必须是可信的。一定要让潜在的对手相信,侵略将招致同等程度的报复,不论是经济报复,还是万不得已的军事报复。欧盟对俄罗斯实施的制裁一点也不可信。华盛顿要严厉一些,但还没到“动真格”的地步。目前这个分裂的西方给普京留下的印象是虚张声势。当普京发现威胁他的人们准备好承担后果时,他将认真对待制裁。

欧洲人的犹豫,让他们任由克里姆林宫掌控这场公共辩论。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之举,颠覆了1945年以来欧洲安全的基本原则:一国不能凭借武力扩张领土。就此而言,俄罗斯的行为对欧洲大陆的安全构成了深远威胁。然而,听一听欧洲某些国家首都的政治讨论,不由让人纳闷普京是不是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