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中国的两场辩论正在展开。第一场与中国在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的激进举动有关,在对经济知之甚少的海洋战略家和外交官之间展开。第二个与中国经济的脆弱性有关,在对海洋战略和外交知之甚少的经济学家之间展开。
两场辩论本应相互交叉,实际上却很少这样。在一场辩论中,中国似乎不可战胜,而在另一场辩论中,中国又似乎处于崩溃的边缘。
第一场辩论的背景是中国似乎势不可挡的军事扩张,尤其是在海洋、空中、弹道导弹和网络战争中。就海上实力而言,这不仅包括军舰,而且还包括巡逻艇、商船运输和石油钻井平台的战略部署。北京方面协调所有这些实力特征的能力,导致亚洲的海上军事平衡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美国海军在二战之后的几十年里一直统治着西太平洋,就像后者是自家的湖泊一样,现在情况不复如此。实际上,随着中国有能力在南中国海恫吓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以及在东中国海挑战日本,西太平洋上的实力格局日益多极化。
中国的军事崛起导致日本放弃其准和平主义,并重新将民族主义作为一个默认选项。因此东亚地区的稳定不再理所当然。
海洋辩论的一方认为必须阻止中国扩张,另一方则认为必须适应中国。持强硬立场的人士表示,如果中国的海军继续扩张,美国在该地区的盟友将只能悄悄地单独与中国签订协议,从而削弱与美国的关系,这具有巨大的地缘政治影响。较为乐观的观点则认为,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里如此惊人地增长,因此其军事崛起是正常的,美国必须在该地区为中国力量留出一些空间。
两种观点都认为中国军力将继续增长。但如果,比如说,在国内政治和经济的压力下,中国军力没有继续增长,又会如何呢?
第二种辩论的背景是中国经济增长过热。在30年的时间里,两位数的经济增长成了常态,但这种增长不会永远持续。官方公布的7.5%的增长率可能说高了,但即便没有说高,人口更稠密、更发达的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速肯定低于这个数字,因为较为贫穷的内陆地区的经济增长往往较快。
接下来是信贷和住房市场泡沫;在2014年前5个月,中国房价下跌了逾10%。中国经济一直处于不断的刺激当中,尤其是自2008年以来。认为此类局面将会持续,而且中国最终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完全是一种极端的线性思维。
第二场辩论的一方认为中国经济能够勉强走下去,另一方则认为中国经济将会崩盘。前者认为,中国极其能干的集体领导制威权政府并不否认存在的问题,而且还能以民主政体不可能采取的方式灵活应对,从而成功修正问题。指令文化和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将会有所帮助。其他人则认为,中国和其他所有国家一样都受到相同经济规律的制约,中国领导层虽然很有能力,但仍力有不逮。他们说,正是中国的威权主义破坏了经济改革。
这种辩论没有注意到的是,中国将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勉强走下去,以及它对中国国内的民族、社会和政治紧张局势的影响。经济进入数年的低迷与突然崩盘是不同的。前者有利于遏制民族和社会紧张局势,同时,在公海上表现出更激进的民族主义有利于加强中国政府在艰难时期的合法性。但经济崩盘可能引发藏族和突厥穆斯林的维吾尔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战争。此类社会和经济紧张局势可能暴露出中国持续增加军事开支能力的局限。有关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的辩论,与有关中国经济的辩论,就是在这里产生交叉点。中国经济低迷导致中国在海上更加强势;经济完全崩溃则可能导致相反的情况。关键在于中国经济的疲弱程度。
尽管中国经济崩溃可能抑制其对西太平洋的海上威胁,但它也可能扰乱亚洲和世界经济,让包括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各国在内的众多国家遭受严重影响。世界将不再那么稳定。
与此同时,与中国经济走弱可能导致的结果相比,如今的海洋紧张局势还算温和。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上的海军对峙,是原本的强国和正在变强的国家通过昂贵的军事平台投射实力的结果。它本身是东亚地区持续繁荣的表现。
本文作者系美国安全智库Stratfor的首席地缘政治分析师,《大西洋月刊》资深记者,著有《亚洲火药桶:南中国海问题和太平洋安定局面的终结》(Asia’s Cauldro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End of a Stable Pacific)一书
译者/何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