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中国青年知识分子

【编者按】本文为丁学良教授与几位年轻中国知识分子(既有本土毕业的,也包括海外归来的)所作的小型座谈实录,试图分析中国乃至世界观察家们对中国走向的最大疑点和焦点之一:最高层的权力集中可能带来怎样的好处和风险。这其中涉及的大部分问题,是对作者FT中文网《中间论坛》专栏中刊发文章的补充和回应。FT中文网刊发部分对话内容,以飨读者。

中国的高层权力集中,首先是“两个一”原则,就是“一党制”:中共一党领导,加“一会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掌控权力。由此很可能顺势出现“一人制”:权力再集中到一人手里。客观地说,这样的“三一原则”在特殊时期有其合理性乃至必要性,但不能将其无条件地延伸下去和固态化。

为了尽可能地体现我们讨论时的激烈和真诚气氛,我将讨论稿中的原句基本上保留照登。

毛、邓后多年中国政治中无人拥有一票否决权

问:您曾经在FT中文网的一篇文章里边提到过一个概念,叫做“邓小平模式”。

答: “邓小平模式”这个表述,我估计是编辑最终概括加上去的,因为此前我已经讲过很多次“中国模式”,也许他有这个印象,我怕误解,解释说:我要讲的是当年邓小平处理、经管、安排中国最高政治权力转换的方式,英文很容易讲,就是“power transition(权力转移)”,“The Deng Xiaoping-mode of power transition”。可是在中文里,这类概念都没有得到很普遍地清点和梳理,当然也因为在国内不许公开讨论这个问题。用中文讲这类概念很难,所以编辑参考我讲过的“中国模式”,套用成了“邓小平模式”。

其实我讲的,是邓小平的那种处理和安排中国最高权力转移的一套方式和风格。当然有一些权力交接的具体细节也不好细讲,如:某某人(李鹏,编者注)当时为何被提拔到那个位置上,这个问题牵扯到海内外出版的回忆录的发行区别。而据我所知,导致一些人被提拔到高位,是非常巧合的原因促成的,如果给邓小平第二次机会选择的话,也许他的选择会不同。

问:姑且我们还用“邓小平模式”吧?

答:可以用“邓小平方式”,更贴切些。

问:好,我们带来的一个普遍关心的问题是,能不能说今天中国的政治体制是“邓小平方式”的一个发展和延续?但显然,目前这个模式本身已经遭遇或者说正在遭遇种种挑战,比如,最高领导人(您所谓的“单个决策者”或其同义词“独裁者”)本身权威的递减,特别是在上一届最高层执政期间。当然,对于这种现状,国内的某些理论工作者(如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提出了“集体总统制”。

答:“集体总统制”这个概念,如果纯粹从字面上来看,实际上来自后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共产党中央。斯大林去世之后,因为斯大林这个大独裁者(就是“单个决策者”)带来的严重后果——其实在他活着的时候这种负面效应就开始显现——在他死后,苏共中央大多数成员对独裁的认识就更加清楚了。

于是,为了避免再出现斯大林这样的大独裁者,苏共最高领导层组成了一个“主席团”(“主席”的复数——Praesidium)。我认为,这个“主席团”就是“集体总统制”。那时通常都用“总书记”这个称谓,因为斯大林曾经担任过总书记。总书记的英文表述是Secretary in General,而general是来自部队的,因为将军就是general(三星上将),是要管一切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