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产能过剩行业中,高负债、低效率企业的处境正变得越来越艰难,但其中也有许多企业还在苦苦坚持——为其配置资源的并非市场,而是地方政府。支持者会辩称这些企业在本质上仍然健康,只是正经历一些短期的困难而已。少数情况下或许确实如此,但这类企业中相当一部分是“僵尸”企业:它们本质上已经失去生命力,但却拒绝死亡。如果僵尸企业继续运行,中国的改革议程将更难推进。中国需要建立一种机制,让低效率企业以一种有序且可控的方式逐渐关闭。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点呢?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短期来看缓慢增长还将持续。中国中央政府似乎正通过略微放松的货币政策(尽管我们认为从根本上看货币政策仍相当紧缩),以及允许部分基建项目上马(但给予的财政支撑力度有限)来维持宏观经济非常温和的增长。

房地产行业是中国需求周期中的最大贡献者,目前正处于衰退之中。房市下行颓势压倒了出口积极变化。从上下游行业看,未来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状况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与此同时,中国的货币政策仍然很紧。实际利率为近十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08-09金融危机期间除外,但鉴于危机期间的利率并不具备参考价值,因此这一时期不予加入比较)。我们注意到银行正在收紧对那些无地方政府保护,但较为健康的企业的信贷。

除保持宏观政策为的适度刺激外,中央政府还尝试在微观工业企业层面创建新常态。中央已明确存在产能过剩的行业,为其设定削减产能目标。在环境领域,监管者设定了严格的减排目标。当然,地方依惯例可能会在产能数据上动些手脚,并选择性地监督某些排放指标,但此番中央似乎将严肃对待,因此地方政府将不得不认真落实。以上所有因素都将使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处境更加艰难。

随着销售放缓和融资成本上升,中国企业部门的杠杆水平仍在上升。债务利息规模同样正在增加。我们估算当前中国债务偿还总额约占GDP的13%,较2000年代的7-8%显著上升。这些成本将挤占企业职工工资和利润,最终会挤占新增投资和消费。

至于“改革红利”,看来等到2015年-16年才能明显显现,这也加大了当前的困难。而当前反腐败运动,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正对市场需求产生负面的短期影响。

总结而言,中央政府已成功地改变了经济气候:现在中国经济的气候“寒冷、潮湿”,让人非常难受。这也意味着如果企业经营不善,在信贷廉价且市场需求广阔时积累了过高的杠杆,那么现在正面对亏损,且每天都将传来更糟糕的消息。如果企业身处“产能过剩”或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业,则其现状将会更糟。

这正是中国决策层目前面临的核心矛盾:中央政府虽改变了经济气候,但地方政府仍拥有一些手段为陷于困境的地方国企提供保护。这可以在许多领域得到印证,比如地方政府基建平台发行的债券,虽然创收能力有限,但目前定价回落至较低水平,债券收益率低于高盈利私营企业发行债券的收益率(甚至低于财政部国债的收益率)。这是不合理的现象,同时也表明市场认为中央财政将为成百上千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已发行的债务作隐性担保,尽管这类平台存在的浪费、腐败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