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有关中国炼油产能是否过剩的争论时常见诸报端,业内担忧“炼油将会成为下一个钢铁行业”引来广泛关注。炼油产业发展的真实图景究竟如何?我们又该怎样看待炼油产能过剩这一问题呢?

产能过剩与需求放缓矛盾激化

据中石油经研院统计,近年中国炼油能力逐年较快增长,截至2013年底,全国炼油能力达6.27亿吨/年,2013年新增3310万吨产能。受国际油价高位震荡运行及成品油需求增速放缓的影响,全年原油加工量约4.8亿吨,成品油消费增速和行业开工率呈连年下降趋势,分别从2011年的7.6%和86.9%下降到2013年的3.5%和83.2%。成品油出口量从2011年的407万吨升至2013年的997万吨(占全年成品油产量的3.9%),净出口率从0.91%增至3.37%。从这样一组数据来看,炼油产能过剩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之所以出现上述局面,最常见的一种解释认为,由近年各地大干快上炼油项目造成的。前些年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成品油需求大幅增长,甚至一度出现严重的柴油供应紧张,多地出现断供局面。受此影响,各地大量上马炼化项目,尤其在“四万亿”等各种市场和非市场因素的驱使下,导致炼油产能超常规增长。随着经济增长放缓进入正常区间,中国成品油市场10年快速增长的势头临近尾声,2013年成品油消费量增速总体放缓。炼油产能过快增长与成品油消费量增速放缓,“一增一减”使成品油供需差呈扩大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包括石化双雄在内的企业都已放缓炼厂产能建设步伐,以应对中国成品油需求放缓的压力。国内原计划上马的多个项目都较原计划推后投产,考虑到很多项目还只停留在纸上阶段,今后是否会真正投入建设还未可知。

炼油产能过快增长背后的推手

炼油产能过快增长的推手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冲动和企业对市场的争夺,但这不足以造就真正意义上的产能过剩。

产能是与需求相对的概念,所以看待产能过剩也不能笼统地只看产能总量和行业开工率。从生产一侧,也要看总体的生产结构以及厂商的生产效率;从需求端看,还要综合考察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转型以及油品升级等潜在需求,以及长远发展趋势。

炼化行业装置大型化、炼化一体化是当今国际趋势,这意味着炼油厂商需要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效率才能具有竞争力。2013年世界2000万吨/年以上的炼厂共有22家,其中中国只有镇海石化和大连石化两家上榜。尽管中国炼油行业技术水平在不断提升,但除少数优秀企业外,大部分企业在资源利用效率、能耗、排放等方面,与国际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二次加工能力方面,世界炼油行业的趋势是向单系列大规模发展,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加氢裂化和焦化装置的规模都比较大,中国的多数炼油企业是逐渐发展起来的,除少数几家新建大型炼油项目外,大部分炼厂存在装置系列多、单系列规模小、装置构成复杂、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能耗较高等问题,先进产能严重不足。此外,从开工率数据来看,包括石化双雄在内的各家国有企业由于资源有保障,保持了较高的开工率,大部分地方炼厂受资源不足、装置配套不足、盈利能力差等因素制约,开工率较低,甚至不足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