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现代经济学一方面进一步模型化数理化,日渐成为社会科学的明珠,在中国更是显学,另一方面似乎离真实世界越来越远,甚至有各国学生成立“重新思考经济学”联盟表示抗议。经济学应该如何学,其目标以及研究方法是否需要改变?FT中文网陆续刊出《反思经济学》专题讨论,这是一个北京大学90后经济学本科生眼中的中国经济学课堂。

不久前我得知了“重新思考经济学”联盟新闻(相关报道可参见《学生呼吁经济学课程改革》),来自不同国家的一批学生对经济学主流教育范式与公共讨论脱节、分析方法单一的批判,这一新闻引发了我的思考——就在2014年,我刚结束了三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院经济学双学位生涯。作为一名“半道出家”、即将转专业攻读经济学研究生的学生,或许我眼中的经济学课堂有那么点特别。

误入经济学

高中时,我是纯正的理科生,本科却误入小众文科院系,理科教育塑造的线性思维使我与这个专业格格不入。每当埋头枯坐在生涩的硬皮文献前,我就像一头四处乱窜却又无路可逃的小白鼠,不知道未来的路在哪。或许那时起,转专业的念头就在我心中萌发了。

大一年末,我得知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设有经济学双学位项目。在国内经济学专业日益“吃香”的趋势下,好多同学为这一项目吸引,一半是为就业做准备,另一半则出于试试的态度。当时的我一心想投身传媒行业,并以拒绝“随波逐流”为由,对此十分抗拒。不过,我那明智的爸妈最终以两条理由打动了我:既然你想换个专业,为何不把握这么好的机会?再说,以后成家立业也需要点经济学头脑,不如现在多学些知识。

就这样,带着半尝试、半功利性的心态,我在2011年秋成为经济学双学位项目浩浩学子中的一员,开始为期三年的学习。

另眼看世界的的经济学课堂

数理方法是经济学研究的一大基础,因而有些课程确实对数学能力要求较高,易使人感到沉闷,新古典学派的数量方法在中级微观经济学等必修课上大行其道,堪称“挂科杀手”的计量经济学也是一大典范。这时,我不得不感谢高中浩瀚的理科习题,它们使我得以应付数学化的课本。不过,我也着实在供求曲线中焦头烂额地忙过了第一学期,并浅薄地以为经济学就是“挂羊头卖狗肉”,用数学语言解决量与价的问题。

然而,修习选修课后,我就对经济学彻底改观了。记得我的第一门选修课是低碳经济与碳金融,课程要求学生自行组合,撰写一份关于低碳经济的报告。选课后我就傻眼了:让一个只会画图解方程的新手做调查、写报告?这简直要我命!为了写这份报告,我们小组运用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制作了一份问卷,进行了真正的实地调研。我突然意识到,经济学不单是课本上死板的数学公式,借鉴其他学科的视角体察生动的现实世界是其要义所在。此外,这门围绕全球气候变暖展开的课程也让我看到了利润以外的目标,看到了承认某一经济学现象背后多种解释并存的重要性,开始把头探出写满演算公式的草稿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