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抢红包”无疑是中国人的热衷的一个节目,其影响范围实际比中国内地更广,所有微信、微博、手机QQ和支付宝用户,理论上都有参加抢红包的可能。据称,仅微信用户就已覆盖了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四大超级入口(微信、微博、手机QQ和支付宝钱包)公布的红包数据,在除夕当天,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10.1亿次,是去年除夕的200倍,在零点峰值,每分钟有165万个红包被拆开。手机QQ方面则表示,除夕当天,QQ红包收发总量6.37亿个,抢红包人数1.54亿。支付宝方面的数据也相当可观,在除夕当天,有6.83亿人参与了红包游戏,支付宝红包收发总量超过2.4亿个,总金额40亿元。微博方面则有1541万微博网友分享了由央视春晚及39位明星与商家送出的1.01亿个红包。

基于移动互联平台的这些最新变化,对商业银行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身为监管者的中国央行和银监会来说,这又意味着什么?它会带来什么样的业态变化和市场空间?又会带来什么样的潜在风险?

对于传统的银行来说,直接影响就是各种红包大战带动了大量资金流出银行,进入第三方支付平台。究竟有多少红包资金沉淀在外?目前还缺乏权威的数据。但从微信推出的“零钱”功能及使用的便利性来看(与支付宝钱包的存储功能相同),沉淀资金的数量应该相当可观。消费市场也随之出现了调整。有不少小朋友,既没有任何银行卡,也没有绑定支付账号,但靠着在春节期间从微信红包抢来的数百元,通过“零钱”系统居然都消费了出去!利用微信钱包的功能,能够极为便利地实现点对点或点对多的定向转移支付。据有关学者的估算,这次春节红包,主发红包者发送的红包是其收到红包的大约4-5倍,这意味着富裕者和年长者对年轻人超过百亿元的转移支付。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过程都完全发生在银行业务之外。即使这些钱最终都回到了托管银行,但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便宜钱”变成“贵钱”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对于监管者而言,“抢红包”所代表的移动互联金融也带来了全新的监管任务。微信钱包、支付宝等与移动终端的结合,使得消费环境迅速便利化,进入门槛极低,这使得大量缺乏认证的人进入到了无线互联金融领域。安邦咨询(ANBOUND)特约经济学家钟伟认为,考虑到中国法律系统对线上和线下的巨大差异,考虑到中国在移动互联基础设施方面的持续投入,这使得移动互联有可能打破逐步固化的利益格局、阶层格局和产业格局。覆盖全球180多个国家的微信春节红包,使人们有理由对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寄托更高期望,尤其是在全球国家的精英和普通民众都难以理解微信红包时更是如此。从羊年春节的红包大战来看,微信是最大的赢家。微信春节红包的派发次数在百亿笔,从交易笔数和单位时间交易笔数的强度看,这种饱和峰值下运行的能力,都与银联和支付宝处于同样的量级。从各种移动支付的表现来看,为移动商业模式的扩张,移动支付已经做好了准备。

不过,监管面临的风险也同样存在。钟伟指出,应该看到,微信支付借助春节红包在全球的巨大成功,不是互联网金融能跨国落地,而在于微信是作为社交APP而落地的,而微信支付则镶嵌在其中。国外金融监管当局并没有立刻明白过来,没有要求海外微信支付落地需要金融监管许可。但从支付宝在走出国门的四处碰壁看,微信支付也会面临同样的命运。如果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不能彻底清理自身在远程开户、匿名、洗钱、虚拟发钞方面的漏洞、诱惑和冲动,那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就难以摆脱先天性的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