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梅迪纳(David Medina)觉得,过去的6个月像一阵旋风一样一下子就过去了。1月份之前,他还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努力学习;如今,他已从枝叶茂盛的德拉姆校区来到了位于昆山的全新校区,昆山距离上海很近。

这位来自多米尼加共和国的管理专业学生表示,这两个校区简直就是两个世界。他表示:“我原本已想象到生活在那里的人会很多,但上下班高峰时期(尤其是在上海)简直就是一场生死冒险,还是让我着实吃了一惊。”

富卡商学院(Fuqua)院长比尔•博尔丁(Bill Boulding)认为,正是这种体验给杜克大学新开设的中美管理研究硕士(MMS)学位带来了真正的价值,这个项目近一半的学员为中国人,另一半来自全球各地。博尔丁教授表示:“这些学员的共同点是他们都希望有机会体验美国和中国的环境。”

文化交汇的观念,在美国、欧洲和中国等国家的学员中引起共鸣,这种交汇就好像21世纪版丝绸之路。过去20年,西方一流大学(特别是顶级商学院)一直与中国大学推出合办项目,但如今它们正准备采取行动、进入这项事业的新阶段——在中国投资建校。

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加入美国杜克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Liverpool universities)以及诺丁汉大学(Nottingham universities)的行列,成为这项事业毫无疑问的领军者。从它们身上可以明显看出的是,商学院事实上最受欢迎,并将决定这些学府的未来。

上海纽约大学(NYU Shanghai)战略发展副校长兼商学部主任郑恩坦(Eitan Zemel)表示,这些先行者只是冰山的一角。他表示:“我认为这只是开始。我认为,更大的机遇在前面等待着我们。”

纽约大学的情况类似,该大学在全世界有15个校区。诺丁汉大学在马来西亚和宁波(10年前设立)也设有校区。

但纽约大学的郑恩坦教授表示,也确实可以说,中国对这些院校的热情欢迎是中国本身对高等教育体系现代化需求的一部分。他表示:“我认为,中国现在正努力应对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他们迄今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但他们知道,低成本时代正在结束。”下一阶段是投资于创新的阶段,这意味着要更广泛地改变教育方式。

“上海纽约大学的目标不是教育2000名(注册)学生,”郑恩坦教授表示,“而是对其他学府产生长期影响。”

博尔丁教授谈到杜克大学、昆山地方政府以及武汉大学的三方合作时也释放了同样的讯息。“他们(武汉大学)认为,对他们而言,这是推动这所大学学习和教育的一个重大机遇。我们希望做的是传递一个信号,即这是出现在中国的一种崭新课程,它让东西方交汇在一起。”

中国高等教育的传统模式是,学生怀着敬畏被动地聆听备受尊敬的教授们传授智慧,这种模式正受到批评。在上海以西100公里的苏州新加坡工业园高教园区,西交利物浦大学(Xi'an Jiaotong-Liverpool University)国际商学院(IBSS)院长狄苏文(Sarah Dixon)较其他院校又前进了一步,面向中国国内大学教师组织了正式的培训课程。

批判性思维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西交利物浦大学3个培训课程(分别为一个领导力课程以及针对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培训课程)的两个热点话题。过去3年,仅参加卓越领导力课程的中国大学高级管理者就有150多名,分别来自中国约70所大学。今年,前来学习的学员人数还将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