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市场谁最火?近来在国内外不断展开大手笔收购活动的安邦保险当仁不让。人们津津乐道谈论着谁是安邦的实际控制人、它的红色背景等问题。不过,作为一家以凌厉之势崛起的新兴保险公司,其搅起的市场风波绝不限于各种版本的坊间故事。特别是它对民生银行的不断增持,直至稳坐大股东席位,不仅仅是中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又一典型案例,更引发各界对所谓“资产驱动负债”的新型保险经营模式展开热烈讨论。这一据说来源于巴菲特的理念到底是何含义?对旧有模式有多大的颠覆性?考虑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成为巴菲特的信徒,厘清这些问题似乎刻不容缓。

安邦保险并未颠覆保险业“双轮驱动”模式

金融最基本的两大功能是资金汇集和分配。对金融机构而言,资金汇集是负债形成的过程,通过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形式实现;资金分配则是资产形成的过程,通过各种资金运用和投资管理活动实现。资产和负债活动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无所谓谁更重要。

在保险业界,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保险业是承保和投资双轮驱动的行业”,即负债和资产业务同样重要。从经营环节看,传统的保险经营模式不妨称作“负债驱动资产”,因为业务链条确实是从负债业务开始的,即通过销售保险产品实现保费收入;将保费收入沉淀形成的准备金用于投资;投资形成的收益帮助增加保险产品的吸引力,进而吸引更多的保费流入。这一模式存在两个特点:一是,保险公司主要以保险产品的损失或收入补偿功能作为卖点吸引消费者,投资理财功能处于从属地位;二是,保险投资活动严重受制于负债结构,因此保险资金的投资风格整体上偏于保守。

而在以安邦保险为典型代表的“资产驱动负债模式”(或称为“反驱动模式”)中,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一,吸引客户的首先是较高的预期投资回报率,而不是保险利益。根据相关披露,安邦保险主打短期趸缴投资型产品,而且预期年化收益率普遍高于同业水平。换句话说,源于投资活动的吸引力成为助推保险业务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其二,其投资风格更为激进。近年来保险另类投资兴起,但其中占主导的是风险相对较低的债权投资,股权投资相对很少。与之相反,近年来安邦更多地涉及了长期股权投资,债权计划项目相对较少。

许多人将这种“资产驱动负债”视为对股神巴菲特模式的效仿,即借助投资回报推动增长,让保险业务扮演次要角色。乍看之下似乎确实如此。吴小晖的安邦与巴菲特的哈撒韦一样,保险都构成整个集团最重要的业务板块之一,而且二者都有远超一般保险公司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投资活动,高额的投资回报也令人印象深刻。然而,稍加分析不难发现,所谓“资产驱动负债”的提法经不起推敲。一方面,无论安邦还是哈撒韦,投资活动的开展都要借助保费带来的现金流入,投资活动也必须要受制于负债结构,负债的根基地位并没有发生动摇。另一方面,即使安邦的模式中有新变化,也没有改变业务链条中负债先行的基本顺序,绝对谈不上负债被资产驱动。

事实上,安邦保险同样十分注重对负债业务的布局,只不过这种布局被各种资产购买活动的光环给遮蔽了,并未能引起公众的充分注意。保监会数据显示,2014年安邦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较2013年同比增长近38倍,同比增速居行业第一,行业排名由2013年的第40位蹿升至2014年的第8位。这一业绩主要得益于其对银保销售渠道的强势力推。由此可知,安邦被戴上所谓“资产驱动负债”的新帽子,不过反映出市场对其激进投资风格的关注,但并不能改变它依托负债业务的本质。保险业依然是那个资产负债双轮驱动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