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毕福剑事件引发舆论热议,甚至险些引发外交事件,目前这一事件正渐渐平息,但是,对其背后更广泛的社会心理探讨却并不足够。
毕福剑和传说中的“五毛党”有一个共同的“理论教父”——美国人李昂.费斯廷格(Leo Festinger)。 费斯廷格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他著名的“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就符合“五毛党”这种现象的思维逻辑,这个理论也能够为毕福剑事件提供合乎人类心理运动规律的解释。更有意思的是,这个理论可以告诉我们“五毛党”的价格为什么定在“五毛”,而不是更多或是更少。
按照认知失调理论,当个体的行为与其信念相左,或者当个体的公开言论与其真正的想法相悖时,这就会形成一种“认知失调”的状态。
“认知失调”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被迫遵从”所带来的,第二种是“抉择后果”带来的,第三种是新知识新信息带来的。后两种与本文关系不大,这里不予讨论。毕福剑和“五毛党”所承受的是第一种,人们为了避免惩罚或获取奖励而被迫在公开场合发表与自己真实思想不符的言论。
从一定程度上说,毕福剑和传说中的“五毛党”都是为了得到奖赏而被迫遵从,发表与私下真实意见不符的言论,并因此产生了心理上的“认知失调”。问题是,为什么毕福剑得到的“奖赏”比“五毛党”大得多,而“五毛党”却比毕福剑更忠诚呢?
费斯廷格认知理论给出了很好的解释。1959年,费斯廷格和他的合作者Carlsmith一起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要求三组大学生执行一项任务, 就是把盘子里的螺丝钉枯燥地旋转一个小时,并要求三组中的两组学生以自己刚刚完成的工作很有趣为论据,帮助实验员去说服等待室里的人参加实验。大学生完成这个撒谎任务后,一组大学生每人得到了1英镑,另一组每人得到了20英磅。最后,三组学生中打最高分、认为工作有趣的,不是不需要撒谎的一组,也不是虽然需要撒谎、但得到了可观的20磅奖赏的那一组,而是需要撒谎、只得到了1英镑的一组。
费斯廷格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虽然后两组大学生都因为对别人发表了与自己的个人经验所得出的知识相悖的意见,因而都产生了“认知不调”,但得到20磅奖励的外部因素调节的一组,因不需要内部的自我调节,在实验的最后调查环节仍能够保持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只得到了1英镑的一组,则因外部调节因素不足以驱除心理上的不适感,不得不进行内部自我调节——暗示自己:其实转螺丝钉的活动也没那么讨厌,甚至可能还有人会劝慰自己:这锻炼了自己的忍耐能力。
因此,费斯廷格告诫:“如果你想让人不只是公开遵从,而是随后也改变其私下的真实观点时,最好的做法是:只提供恰好足以诱导出遵从行为的奖赏,”如果奖赏高于这个点,人的认知失调就会被外部调节因素(高奖赏)降低,人就不需要通过改变自己私下的真正想法以进行内部调节,可能的结果就是:人们公开场合说一套,私下仍然保持自己的想法,奖赏高出那个“恰好足以诱导遵从行为的点”越多,人们私下保持自己真实思想的程度越强,毕福剑大概就属于这种情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