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日益枯竭,中国正面临经济学家所说的“刘易斯拐点”。当“人口红利”转为“人口赤字”,中国经济的格局将发生深远改变:持续30多年的“中国奇迹”或将变换步调;而当下经济结构中的种种扭曲,却有望重新实现再平衡。FT中文网从今日起推出“‘中国奇迹’终结?”专题,探讨“拐点”时代,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当1919年邓小平离开家乡广安去巴黎留学的时候,广安还是四川省一个极度贫困的农业社区,那里的生活水平在200多年里几乎没有上升。

60年后,邓小平发起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经济改革释放了一股农民工洪流,推动中国转型为一个工业强国。在此过程中,他的广安乡亲们积极投入进城务工的潮流。

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农村的人民公社制度被取代,农业产出大幅飙升。邓小平允许农民保留一部分自己的产出,从而让他们有动力提高产量。但是地处山区的广安不适合机械化农业,影响了改革带来的益处。

77岁的沈孝诊在回忆广安在邓小平1978年启动改革之后的生活状况时说道:“土地贫瘠。你可以一整天在地里劳作,但没什么用。那时人们常常为了一点化肥而争吵。去外面一天挣的钱比这里一个星期挣得都多。人们寄回来的钱对我们这里的生活非常重要。”

英国《金融时报》对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就人口比例而言,广安对中国“农民工奇迹”(劳动力以空前规模从乡村迁移至城市,支撑了持续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在广安的470万户籍居民中,近三分之一不再住在当地。

然而,现在经济学家们表示,中国城镇化最具活力的阶段已经完成。来自广安这样的贫穷农村地区一度用之不竭的劳动力正在快速枯竭。

农村富余劳动力枯竭——经济学家们将这个重要的里程碑称为“刘易斯拐点”(Lewis Turning Point)——对中国经济具有深远影响。随着进入中国工厂的低薪农民工数量减少,工人们要求提高工资(事实上这一现象已经明显存在了好几年)。这要么导致低端制造商破产,要么迫使它们提高价格,从而减缓几十年来推动中国经济的出口增长。

高盛(Goldman Sachs)香港私人财富管理首席投资策略师哈继铭表示:“劳动力和资本将变得越来越有限,越来越昂贵。随着工业品价格上升导致出口放缓,中国经济将会进入再平衡。投资将不得不放缓。这正是我们在房地产和制造业看到的情况。”

增长动力

中国经济在过去10年的诸多特征——快速增长、不平等程度不断上升、储蓄和投资偏高以及巨额贸易顺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至从乡镇和乡村涌向工厂和建筑工地的农民工洪流。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NBS)估计,去年外出打工6个月以上的人数达到2.78亿。如果这些人是一个国家,那将是全球人口第四多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