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内阁7月1日决定修改宪法解释以解禁集体自卫权,这一政策变化在外界的预料中。由于干系重大,有些媒体将之解释为“历史性的转折”。因此,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国家(尤其是中国、韩国、朝鲜),有充分的理由想知道:这是否构成着日本迈向“正常国家”的重要一步?照此发展下去,日本是否将迎来军国主义的复兴?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的回答是:毫无疑义;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的回答是:可能性甚微。

其实,日本走向“正常国家”的历程很正常。

战败国谋求恢复正常国家地位乃普遍现象,其中国防部的重设与军队的重建是重要标志。就二战战败国而言,意大利因为投降早,1945年居然成了战胜国,自然有了国防部,组建的武装部队包括陆军、空军、海军与宪兵,多次参加国际维护行动并发挥领导作用,如2007年领导驻黎巴嫩维和部队。联邦德国则在1955年恢复了国防部并组建了联邦国防军。1994年联邦宪法法院裁定国防军的防卫行动不限于德国境内。2003年德国与荷兰联手接过了驻阿富汗国际安全部队的指挥权。

日本2007年1月把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自卫队还没有改名(未来改名的可能性很大),其在维和行动中的作用限于为盟国供油、提供运输工具、负责裁军复员等。2013年底首次为韩国维和部队提供子弹并因此遭到批评。

战后的日本表现为奇怪的二重性:一方面拒绝对二战进行全面而彻底的反省以赢得其侵略受害国的谅解;另一方面则强调战争给日本带来的各种危害与灾难,尤其强调自己的“原爆”唯一受害国身份,因而强调和平、不战。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要求德国与日本均重整军备。与德国总理阿登纳的做法不同,时任日本首相吉田茂审时度势,对此加以拒绝,确立了“安全上依靠美国、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吉田路线,这一路线因为“吉田学校”的众多学生而得以长期执行。

随着冷战的结束,小泽一郎在1990年代提出了“正常国家论”。由于“五五体制”终结后的政局变幻,以及经济上经历“失去的二十年”,“国家正常化”进展缓慢。但是,“实现国家正常化”已经成为大部分日本政治家的共识,差别在于实现正常化的途径与时机。

小泉五年多的执政为日本经济结构调整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他迎合日本因为少子高龄化等原因导致的社会整体右倾保守化趋势,试图以“靠拢美国疏远中国”的方式推进“正常化”进程,参拜靖国神社就是这一路线的集中表现。但他2006年9月出乎意料地自我结束了政治生涯,并选择安倍晋三为接班人。

安倍虽然实现了从防卫厅到防卫省的升格,但自民党的弱势地位与随后民主党的崛起打断了这一进程。民主党外交上的摇摆与内政上的无所作为兼失误让老百姓倍感失望,从而给了自民党东山再起的良机。2012年12月挟高民意支持率第二次上台的安倍因而有本钱展示:“我这次不一样了”。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虽然此前只射出两支(为了强化其改革,最近才提出新的“第三支箭”议程),客观上还是产生了一些效果。2013年7月的参议院选举验证了这一点:执政联盟虽然没能获得三分之二的多数,但席位过半,改变了“扭曲国会”,显示执政联盟依然有过半民意的支持。这给了安倍进一步推进“正常化”的动力。因而在9月份提出“积极和平主义”,12月底为韩国维和部队提供子弹。进入2014年,基于修改宪法第九条的民意基础尚不具备,他改变操作方式,一方面希图修改宪法第九十六条以降低修宪门槛,另一方面则通过修改宪法解释来解禁集体自卫权,并在6月底实现了对公明党的说服工作。